读古句145.德威兼施
(2016-05-31 05:20:40)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臣光曰之十五读文】
原文: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为婚姻也。且冒顿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第12卷)
译文:建信侯刘敬说冒顿残暴,不能用仁义道德去说服,而又想与其联姻,为什么前后这样的矛盾呀!骨肉亲人的恩情,长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义的人才能明白;怎么要以此来降服冒顿呢!先代帝王驾御夷狄民族的对策是,他们归服就用德恩来安抚,他们叛扰就用兵威来镇慑,从没有听说过用联姻的办法。况且,冒顿把生身父亲视为禽兽而猎杀,对岳父又能么样!建信侯的计策本已粗疏了;何公主鲁元已经成了赵王王后,又怎么能夺回来呢!
摘句:“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意思是,归服就用德恩来安抚,叛扰就用兵威来镇慑。
【读后随笔】
汉高帝八、九年间,匈奴冒顿屡次侵扰汉朝边境。高帝问策刘敬,刘敬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因兵事还很疲劳,不宜以武力去征服;冒顿杀父夺位,以暴力建立权威,又难以用德恩去感服,故此只有采取联姻的办法,最好是让高帝的嫡女大公主嫁给冒顿为妻,以求大公主生儿育子,来臣服汉朝。高帝满口答应了刘敬,只是吕后反对,未能实现。后来,只好在庶民家找来一名女子,顶替大公主出嫁匈奴,做完了这件联姻之事。
司马光对刘敬之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与匈奴联姻不是好对策。在司马光看来,冒顿太野蛮太任性,连生身父亲都敢猎杀,还会尊重联姻中的岳父吗?再说先代帝王抵御夷狄民族的一贯对策不是联姻,而是征服和感服两手。概括起来就是“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简言之,就是用文武两手来对待和处置匈奴问题。
其实,对汉匈联姻的做法,后世多有肯定的观点。在民族之间,联姻和好之策,未必是一种错误;一味加以否定,又未必正确。纵观历史,以和亲处理边关夷狄问题的,也不在少数。而且处理得当,往往对边境的稳定与发展起到正面作用。不过,处理这类问题的基点,应放在文武并用上,注意做到“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如果没有这样的预案和准备,就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实际上,先代帝王抵御夷狄民族的对策中,并没有排斥联姻。
在这一“臣光曰”中,最令人悦目的是“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此句里说了两面,一是“德”,即宽;一是“威”,即严。“德”与“威”、宽与严,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善于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偏重一面,忽视另一面,事情就会出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擅长德威兼施、宽严并用,特别是在处理特定人群、特定地区的问题上,运用这种策略收效不错。“上世帝王之御夷狄”就是这样。子产在很乱的郑国执政十多年,采用的是宽严相济的政策,服者以德相待,叛者以威相报,将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的爱戴。他的体会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意思是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和的方法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