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17.秦取汉中
(2016-03-07 07:06:12)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周纪篇之四十四】时间:战国中期(公元前312年)。地点:楚汉中(今陕西东南至湖北西北一带地区)。人物:魏章等。古事:秦国庶长魏章在丹阳(今陕西商县东南及河南内乡西北之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后,乘胜攻占了汉中郡侯。史称秦军“秦取汉中”。
读文
原文: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三》 公元前313—前312年)
译文:(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仍不听人劝告,派屈匄率军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战。……次年(公元前312年)开春,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多甲士被杀,屈匄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
叙事
战国中期,秦国在拆散齐、楚联盟后,本想攻打齐国,没想楚怀王对张仪的欺骗做法大为不满,竟然出兵攻打秦国,所以秦国暂停攻齐计划,先来应对楚国。公元前313年底,楚国大将军屈匄率军攻秦,秦国也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击楚。第二年(公元前312年)春,秦军大败楚军于丹阳(今陕西商县东南及河南内乡西北之丹水以北地区),斩甲士八万,俘屈匄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随后,又乘胜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东南隅直至湖北西北隅一带地区)。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再战,楚军大败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
由于齐楚联盟先前破裂,齐国不仅不再支援楚军,反而恨不得助秦一臂之力;由于韩、魏两国先前已依附于秦国,也不仅不会支援楚国,反而乘楚军大败之机,联兵攻楚至邓(今河南漯河东南)。所以,楚国在危机面前孤立无援,导致屡屡失败,最后只好被迫以割地向秦国求和。而此时的秦国,不仅仅只是恶化了齐、楚两国关系,遏制了楚国争霸势头,更重要的是夺得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使秦国东进处于更加有利地位。
读后随笔
秦取汉中后,战国争霸形势发生了某些变化。秦国因得汉中,既加强了南部边防,又可沿汉水进攻楚的邓和鄢(今湖北宜城南),进而威胁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为下一步攻楚创造了有利条件。强大的楚国因贪婪无厌,反失汉中使自己元气大伤,从此无奈地归附秦国,而又暗自发泄对秦的不满。齐、韩、魏三国却借助秦、楚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合谋打击楚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战国策•秦策四》记载了齐、韩、魏三国的动作: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胜有功。
不难看出,秦取楚汉中后,齐、韩、魏三国总想合谋攻打楚国,但又担心秦国会救助楚国,所以有人向齐国薛公田文献策,用离间秦楚之计,让秦国不愿出兵救楚。薛公采用这一计谋,楚国果然响应。到三国全力攻打楚国时,楚国真的向秦求救,秦国真的没有出兵。结果是三国大胜,战果辉煌。
谈到秦取汉中,自然应该说说汉中。这里的汉中,指的是楚汉中,即后来被秦占有的汉中郡。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其实,此汉中春秋时是秦所有,被称为“梁州”和“褒国”。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历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前,秦左庶长修建汉中“南郑”城垣。战国时为楚所占,有“楚自汉中”之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中因汉水得名。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佑河流以西和湖北郧县、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移治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建安后辖境屡减,北周时只有今陕西汉中、南郑、城固等地。隋开皇初废,唐天宝初又复汉中郡,元为兴元路,明清改为汉中府。现为陕西汉中市,该市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名胜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台等。还汉凿石门,洞内壁碑很多,以《石门颂》最有名。
在今汉中市辖区有汉中古城遗迹。汉中筑城始于春秋末,以后历代不断修葺。汉代时汉中城郭规模恢弘。《水经注》云:“南郑(今汉台区)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筑”。隋代移址重建。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炀帝大业(公元606—617年)中,徙郡城于故城西南,临汉水”。明代更是大规模修葺汉中府城。据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高10米,上宽5米,下宽8﹒3米,周长4﹒65公里,建有四门及城楼,东名朝阳,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汉中知府东周以砖砌护城墙,同时开凿护城河,河宽33米,深6米,引山河堰水泾流。汉中古城墙,现今大部分被拆除,保留少量城垣,以示“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
读文中:“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庶长魏章为秦取汉中立了大功。有研究考证,魏章即魏昂,本为魏国将领,后到秦国,与张仪一同侍奉秦惠文王。魏章(昂)早已是名满华夏的名将。有记载说,他为人正直,颇有才气,乃战国魏国名将,“魏公子昂者,魏惠王母弟也,性豪率,善属文,七岁能诵诗书,有古君子之风”。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40年),商鞅运用诈术将魏昂所擒获。《史记•魏世家》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昂)而袭夺其军,破之。” 商鞅曾在魏国做官时,与魏昂结交甚深,彼此颇为了解。商鞅投秦后,秦孝公命他率军出征,当他遇上与魏昂交战,深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明攻必定失败,只有暗算才可获胜。于是,假意请魏昂叙旧会盟,共表兄弟之情,同议休兵之事。魏昂也真够义气,信以为真,见请便到。席间,商鞅突然伏兵出袭,魏昂惊呼上当,很快被擒获。魏昂到了秦国,得到了高规格的招待,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接见,孝公并有诚意留住他。当时,他并不打算留秦。后来,听到魏国有人骂他丧师辱国,他才决定不走了,并改名称章,叫魏章。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对魏章也十分器重,在攻楚战争中,公子疾和甘茂两位秦国重臣被作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见他在惠文王心目中的位置。而他也不负秦惠文王的厚望,连败齐楚名将,夺得了战略要地汉中。以后,“昂”名很少见了,听到的多是“章”。秦惠文王死,其子秦武王继位,魏章开始失宠,以后无事迹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