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10.秦胜函谷

(2016-01-10 05:52:09)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周纪篇之三十七】时间:战国中期(公元前318年)。地点: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人物:楚怀王、公孙衍等。古事:在合纵攻秦中,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由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为联络,在函谷关战败,使秦国开始东向天下。史称“秦胜函谷关”。

读文

原文: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三》 公元前318年)

译文: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叙事

战国中期,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公元前319年,在齐、楚、燕、赵、韩的支持下,魏国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第二年(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联络和推动下,楚、赵、魏、韩、燕五国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攻打秦国。“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此时,秦国一方面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解背后义渠的压力;一方面发兵于函谷关迎战五国,即“秦人出兵逆之”。由于联军各有所图,步调不一致。燕国僻处北方,秦祸远,故不热心参与;燕国虽名为纵长,实际是想隔岸观火。只有赵、韩、魏三国准备积极与秦军交战。而赵、韩、魏三国脱胎于晋,国土毗连,各有追求之利、防备之心。结果,各怀异心,力不敌秦,合纵被击垮,“五国之师皆败走”。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

《史记•秦本纪》载:这一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次年(公元前317年),“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也就是说,秦遣庶长疾(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军队,在修鱼将这三国军队打败,斩杀主力82万人。又追击至观泽(今河南清丰南),虏韩将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读后随笔

函谷,后称函谷关。函谷关之战,宣告五国合纵攻秦惨败。同时,也表明秦国迈出了东向以争天下的第一步。秦国东出函谷关,预示着秦国军队由防守转入进攻,标志着战国即将步入后期。因此,秦国以外的六诸侯国深切感到严重威胁就在眼前,合纵抗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越来越紧迫。另外,这一战争,使函谷关的名气更大了,它不只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成为一块令人向往的风水宝地,留下了许多赞词和胜迹。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它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亦作凾谷。春秋时,秦国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关卡,便称函谷关。函谷关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号称天险。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在战史上,除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外,还有公元前207年,刘邦西入咸阳,遣兵守此以拒诸侯军。汉置关都尉戍守。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三国时,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与函谷关遥相呼应。

今日之函谷关,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景致优美的胜地,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故事。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就有100余篇。

函谷关还是道教始祖老子著经的地方,为我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相传,周代楚康王大夫尹喜,在任函谷关令时,曾行以师礼,迎候老子到函谷关为其著书。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在此静心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纪念这件事,后人在老子著经处修筑起一座道观,名曰:太初宫。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上、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屋架虽复杂,却自成规矩;殿宇虽宽阔,却中无撑柱。太初宫还有三清和三皇两个配殿,三清是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三皇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史载,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代以前,元、明、清几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二通,上面都记载着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