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02.悲怜将军白起
(2015-12-16 06:32:1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之十三读文】
原文:十月,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诸侯攻王龁,龁数却,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馀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资治通鉴》第5卷)
译文: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十月,秦王免除白起官爵,贬为士兵,把他迁到阴密。十二月,秦王调动更多士兵驻扎在汾城旁。被贬为士兵的白起因病,未能出征,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王龁几次败退,告急使者往返于秦国,秦王恼羞,于是派人驱赶白起,不让他再滞留在咸阳中。白起起身出了咸阳西门十里,到达杜邮。秦王又与应侯范睢等群臣议论说:“白起迁走时,怏怏不服,还有别的怨言。”秦王便派使者前去赐给他宝剑示意自裁,白起于是自杀。秦国人可怜他,城乡都祭祀他的灵位。
简介:白起(?一前257),一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得韩、魏,赵,楚的很多土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 年)攻克楚都郢(令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
【读后随笔】
人称白起为常胜将军,历代无人提出质疑。尽管世间上没有常胜不败的事,但在白起的军旅生涯中几乎没有吃过败仗,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指挥者。就是这样一位屡建战功的名将,没有死在沙场,却无端地亡在自己人的手掌心。他由将贬为士,从军队驱逐出去,最后被逼自杀,成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怜”将军。白起之死,是一种历史的悲哀。虽然秦国的统治者总想淡出白起其人,但民众的眼晴是雪亮的、心是公平的,常常可怜他、祭祀他,白起的功劳与战法永远留存后世人的心中。
谁也说不清白起打了多少胜仗,只知道他的功劳高得没法再高了。白起的一生战功累累,究竟胜仗是多少?只能以年度作战和军功累进来计算。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他已经升到秦国二十级军功爵制的第十级“左庶长”,统率大军进攻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第二年(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获主将公孙喜,攻克五城。其军功爵升至第十二级“左更”,秦王任命他为国尉,国尉是当时秦国国君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第三年(公元前292年),白起又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大小六十一城。其军功爵已经升到第十六级“大良造”,与当年商鞅地位最高时相当。秦昭襄王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291年至前280年),白起的部队攻占了王屋山下的战略要地垣城(今山西垣曲东南);率军攻占了赵国的太行山区的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 白起的战功最为显赫,先是攻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北等五城;尔后插入楚国腹地,攻陷了楚国国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火烧夷陵(今湖北宜昌);秦国在郢城设立了南郡,秦的疆土第一次扩张到江汉平原的富庶地区。白起因此再次得以升迁,被封为“武安君”。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武安君白起又率军进攻魏国,攻克华阳城(今河南郑州南),威胁韩国国都郑(今河南新郑),歼灭三晋联军十三万,又击败赵将贾偃部,沉杀其部卒二万人于黄河中。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以进攻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西北)为起点,连续拔五城,斩首五万。第二年,他率领的秦军又完成了切断南阳太行交通道路的战略任务。白起被任命为“上将军”。“上将军”,是秦国特例首次设置的最显赫的军职。
谁也说不准白起是怎样打胜仗的,只知道他在长平大战中使用的战法近似乎纸下谈兵。白起从小酷爱军事,长大后专心研究各家兵法,加之长期带兵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他虽然一生胜仗连连,但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战法,很难让人摸准。不过,透过长平之战,倒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白起的战法才智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战果上看,他率领的秦军,射杀了赵军主将赵括,俘虏赵军40多万。可以说,秦军全面胜利,赵军全线溃败。从战法上看,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被白起的“纸下谈兵”所击败。
其一,长平之战,白起在战略上试图全歼赵军主力。按照兵法的常规,实现这一目标十分困难。因为赵军先至长平,而秦军则后至。《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还因为秦军的数量对于赵军也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白起竟然大胆地实施了对赵军主力的包围。
其二,长平之战,白起在战术上严密包围而不攻打。这也是违背已有的兵法原则的。如,秦军严密包围赵军而不留出路。这就不符《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的“围师必阙”。另外,秦军围赵军后,尽管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却迟迟不发动进攻。这就是《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所批评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战的一般原则,就是速战速决,不应该迟疑久拖,“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其三,长平之战,白起在战俘处置上是完全违反兵法的。经过他的长时间围城,使赵军绝粮46天,乃至城内出现人吃人现象。因此,40多万赵军不得不向秦军投降。对于俘虏投降的士兵,《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卒善而养之。”意即妥善安置并予以使用俘虏。可是,白起不会按纸上写的办,而是考虑到纸下的实际情况,长平战役前,秦军已经占领上党,上党民众不愿意归顺秦而归于赵。眼下的俘虏也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抓紧时间处死,恐怕日后发生变乱。于是将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年少者240人遣返归赵。
长平之战过后,这位大功于秦的白起,继续主张用“纸下谈兵”,来提前实现秦统六国大业。可惜秦相范睢妒贤嫉能,使白起的计划未能实现。更加令人痛心的是,秦王也不采纳白起的意见,将他推至绝境。当秦王赐剑自裁时,他仰天叹道:“我白起有何过错而落得如此下场?”良久,又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役,我坑杀了40万降卒,他们又有何罪?我是罪皆万死啊?”言罢,乃自刎而死。从此,一代将星白起就这样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