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67.“钱钱钱钱”
(2015-09-01 06:04:0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
【警言选读文】
晋惠帝时期,南阳人鲁褒写了一篇《钱神论》,对金钱进行了讥讽,指出不少人尊它为孔方兄,并用以下四句话,描述了钱对当时社会影响:
原文: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资治通鉴》第83卷)
译文:所以争执打官司时没有钱就不能取胜,冤屈困厄时没有钱就不能得救,冤家仇敌没有钱就不能解开,美好的声誉没有钱就不能传播。
简释:“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意思是,争执打官司时没有钱就不能取胜,冤屈困厄时没有钱就不能得救,冤家仇敌没有钱就不能解开,美好的声誉没有钱就不能传播。此句所涉及的是“钱钱钱钱”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旧指事情必须用钱打通关节才能办到,后形容没有钱就办不成事。
【读后随笔】
“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四句都不离钱,官司无钱不胜,冤屈无钱不救,仇恨无钱不解,声誉无钱不传。钱钱钱钱,通神万能,非钱不行。这可能是这段话的本质所在。
晋惠帝时期,纲纪大坏,世风日下,一切向钱看,从官到民,全面为钱而狂。尤其是豪门贵族敛财好利,贪得无厌。“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做官后,到处收购田地、水磨,产业遍布天下,积累金钱无法计算,还嫌不够。驸马王济用钱做院墙,围成跑马射箭场,人称“金埒”。太子少傅和峤,以“钱癖”而闻名。惟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针对这种世风,鲁褒作《钱神论》尖锐地讽刺了钱能通神使鬼的主宰作用。文中说:“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意思是说,钱这个东西可真是神物了,它没有地位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贵官宦的朱门、紫闼。有钱可以化危机为平安,可以让死者复活;没钱贵者就会变成贱者,活者就会说成死者。所以,争执打官司时没有钱就不能取胜,冤屈困厄时没有钱就不能得救,冤家仇敌没有钱就不能解开,美好的声誉没有钱就不能传播。
实际上后人对钱的“神能”,也作过多种多样的描述,最有名的是唐代张固。他在《幽闲鼓吹》五二卷中写道:“张延赏判一大狱,召使严缉。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钱十万。’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曰:‘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这里极言金钱魔力之大。不过比起“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四句话来,还是要逊色得多。
鲁褒《钱神论》中的“钱钱钱钱”,真正被浓缩为成语“非钱不行”,那是到了唐代以后的事。唐·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郑愔的人,被派去任吏部侍郎,掌管下级官吏的选拔,当时官场十分黑暗,贪污腐化成风,不向吏部官员行贿就得不到提拔使用。有个待选官吏把一百钱系在靴带上,郑愔发现了觉得奇怪,就问其缘故。对方回答说:“当今之选,非钱不行。”此后,“非钱不行”就用来形容没有钱就办不成任何事。
历史上,崇拜金钱者有之,对金钱说不者也有之。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乐趣。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钱与官,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在金钱上有独到的看法。诚然,钱是为人所用的,关键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倘若把钱说成万能,人人当“孔方兄”的奴仆,事事靠“孔方兄”解决,非钱不行,不顾一切地捞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无聊、无德、无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