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63.“甘之受之”

(2015-08-20 05:38:28)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

【警言选读文】

公元252年,吴主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太傅诸葛恪让多次触犯法度的齐王孙奋离开要地,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可是,孙奋不从。这时,诸葛恪写信严肃地指出其问题,并加以教化。孙奋看信后,非常惧怕,随即就迁徙到南昌。以下就是信中的一句话:

原文:夫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资治通鉴》第75)

译文:良药苦口,只有病患之人才会甘之若饴;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之人才能自觉接受。

简释:“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意思是,良药苦口,只有病患之人才会甘之若饴;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之人才能自觉接受。此句所涉及的是“甘之受之”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帮助。

【读后随笔】

看了这句古语,忽地想起另一句名言:“最拙劣的赞美要比最高明的批评好听,但十句赞美不如一句批评的话价值高。”看来,“苦口”、“逆耳”之类的批评,其价值就更高了。问题是,这样高价值的批评,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听;即便愿意听了,又有多少人真正付诸于行动?所以,“甘之受之”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般说来,被批评者对于合乎我意、无碍个人大事的批评意见,可以做到“甘之受之”。然而,对于批评者直言说“不”的意见,被批评者能否做到“甘之受之”呢?这才是最实际的考验。所以,“甘之受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很难。不过,也有不少人在难中做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妨,看看两个事例:

唐太宗刚开始任用魏徵当尚书时,下诏征调16岁以上而未满18岁男子为府兵,当敕令下达到尚书省,却被魏徵压住了。唐太宗知道后大为恼火,直召魏徵责问,魏徵仍然以“不”来应对。他说:“兵不在多,而在指挥有术,何必把未成年人拿去凑数呢?”于是,数列唐太宗即位以来几次不该做而做的事,并指出:“如此反复,就是失信于民。”唐太宗听后,深感自己的“过错太大了”,马上下令停止征调府兵。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封禅泰山,魏徵屡言不可。太宗生气地问魏徵:“你不同意封禅,是不是认为我功业不高、道德不厚、天下不太平、年谷未丰还是四夷未服?”魏徵仍以“不”作答:“陛下功业虽高,但百姓未受到多少恩惠;道德虽厚,但恩泽还未遍施所有人;粮食虽丰收,但仓库仍然空虚;华夏虽太平,但百废待兴、财力不敷。就好比一个病了十年的人,忽然一天病好了,但身体还很虚弱。隋乱不止十年,陛下作为治世良医,虽解除了百姓困苦,但国力尚弱。这时祭告天地,以为大功告成,窃以为是不太可信的。”唐太宗听了无言以对,终于没有封禅泰山,成为历史上盛世皇帝中惟一没有封禅泰山者。

看过以上二例,感觉到做个好的批评者应学魏徵,能说直言,批评有胆量;当个好的被批评者应像唐太宗,能听真话,接受批评有雅量。如此说来,将魏徵与唐太宗联系起来,再去温习上面的那句古语,你的体会显然就不一样了:“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是何等的自觉,他的行动表明,既是一个“甘之”的好病号,又是一个“受之”的通达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