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54.“贫不学俭”
(2015-07-15 05:18:3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贫不学俭,卑不学恭
【警言读文】
曹丕刚继父位成为魏王时,其兄弟临淄侯曹植很不服气,言辞轻狂傲慢,竟敢劫持并胁迫魏王的使者。针对这一问题,学者鱼豢发表了评论。开头一句是:
原文: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殊也,势使然耳。(《资治通鉴》第69卷)
译文:有句谚语:“贫穷的人不用学,自然会俭朴;卑微的人不用学,自然会谦恭。”这并不是说人的性格有差别,而是环境造成的。
简释:“贫不学俭,卑不学恭”,意思是,穷者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卑者不必学恭而不得不恭。此句中有成语“贫不学俭”。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形容环境、习惯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读后随笔】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说的是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人与环境之间是互补的,人依赖于环境,同时可以改造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性格。贫与卑的环境,往往容易形成俭与恭的品格。
“贫不学俭”是句成语,意指贫穷者不用学俭而不得不俭。人生不是为了要贫穷,而是为了摆脱贫穷。世上,多见富有的追求者,难见贫穷的贪婪人。不过,贫穷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可取的一面。贫穷给人的不只是贫穷,还能使人懂得俭朴。有的富有者最初也是穷苦人,由于贫穷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掌握了本领,会过日子会做人,因而一步一步冲破贫穷的“堡垒”,登上了富有的“山峰”。
荷兰十七世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范·雷思就是一位从贫苦中走出来的成功者。当年,他家境穷苦,父母用省吃俭用积攒的钱,供他读书,学绘画。是贫穷的家境给了他奋斗的动力,在苦难中创作了《剪指甲的老人》、《磨坊》、《亚里士多德对着荷马半身像沉思》、《耶稣在安莫斯》等作品,其中不少竟然成为世界最伟大的艺术珍品,从而也摆脱了贫困。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这是《庄子·天下》中的话。其意是说,不以奢侈教示后代,不浪费万物,不炫耀礼文法度,用俭朴来自我匡正,以防备世人的急难。俭朴,是一种人间美德。从资源说,俭既有益于物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又有益于精神资源培养和提升。从对象说,不论穷者还是富者,都需要俭朴,贫不学俭,珍惜俭;富要学俭,缺少俭。从时间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勤俭朴素不能丢。昔日贫穷,今日富裕;昨天富裕,今天贫穷。出现这种变化,其中重要因素是俭与奢。有道是:“俭开富源,奢起贫兆。”从这个意义上说,俭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