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47.“天心人志”
(2015-06-24 08:09:4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上观天心,下察人志
【警言读文】
公元89年,汉和帝刚刚继位,便由窦宪统兵出征讨伐匈奴。当时,朝廷一些大臣反对出兵。司徒袁安、司空任隗认为从物力、财力以及百姓呼声看,都不应该劳师远行。于是说了下面这句话:
原文: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资治通鉴》第47卷)
译文:上要看客观要求,下要明民众意愿,便足以明白事情的得失了。
简释:“上观天心,下察人志”,意思是,上要看客观要求,下要明民众意愿。此句所涉及的是“天心人志”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用以比喻不要脱离客观实际。
【读后随笔】
“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说的是考虑问题、作出决策,既要看客观要求,又要看民众意愿,力求做到,上顺天心,下得民意。上不符“天心”、下不合“民意”的事不能办,也办不好。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可见,历代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上观天心,下察人志”作为治国从业的根本途径。今天,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也可以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其实,任何人要想办成什么事,都有一个“上观天心,下察人志”的问题。假如你想过得开心一些,假如我想过得充实一些,假如他想过得有所作为一些,等等。这些“假如”要得以实现,就应该掌握“天心”,熟悉“人志”,跳出主观的“小天地”,投入到社会的怀抱中,走入光明的人群里,只有在那里才有可能寻找到快乐,获得智慧和力量。否则,脱离客观实际,脱离人民群众,那将会一无所得,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