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29.东汉治水

(2015-04-30 06:59:49)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时间:公元69—70年;地点:黄河与汴水之间;人物:汉明帝、王景、王吴

【益世之四读文】

原文:初,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止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其后汴渠东侵, 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乐浪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资治通鉴》第45卷)

译文:最初,在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久不修复。到了建武十年,当光武帝打算动工治理时,浚仪县令乐俊土书说:“人民新近经历了战争,不宜征发船徭役。”于是将此事作罢。后来汴渠向东泛滥,区域日益扩展。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朝廷总在办其它工程,而不优先解救人民急难。恰好有人向朝廷举荐乐浪人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本年夏季,四月,明帝下诏征发役夫数十万人,派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岸。从荥阳向东,直到千乘的入海口,共一千余里,每隔十里修建一个水闸,使水闸之间的水流相互调节,不再有决堤和漏水的忧患。王景虽然节省工程费用,然而仍消耗了数以百亿计的钱财。

【读后随笔】

东汉时期,水利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黄河与汴水的洪水泛滥,常常给民众生活带来痛苦,给社会生产造成灾难。水患不治不行,政府不管不行。于是,便有东汉明帝刘庄治水之举动。事件发生时间,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其参与人数之多、投资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朝政上下感到吃惊。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代皇帝。他治水主要是依靠王景所为。王景,东汉水利专家。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汉平帝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兖(今山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亳县)多被水患。汉明帝召见王景,问他如何治水,尤其是如何治理汴渠。王景坦诚谈了必须治理汴渠的看法。王景说“汴渠地区接近洛阳,对京城威胁甚大,附近十几个县,产粮丰富,不可不顾,虽然经费巨大,民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然是民众与国家,尤其洛阳。”明帝认为王景想法正确,赏赐给他《禹贡图》、《山海经》、《史记·河渠书》等关于水利、地理方面的书籍以及钱帛,命他治水,并派一个朝廷官员(谒者)王吴当助手。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与助手王吴到黄河边视察过几次,确定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随后,整治汴渠的工程开始了。按照王景的决定,改变汴渠的出口路线,让河道从今山东梁上县、平阳县、长青县、济南市、济阳县、高青县、博兴县流经,然后入海。改变路线后的最大难题是荥阳渠口,此处为分流点,需要有闸门控制进入汴渠的水量。王景指挥施工者往坝上加石头,与黄河河堤相连,留下一丈多宽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这就是水闸。这一发明,解决了不好控制的难题,能够做到水多时闸门打开,水少时关住。再依山地落差选择路线修渠,保持水流平稳,避免更多的自然环境遭破坏。同时,分出支流,以便灌溉田地。

第二年(公元70年)四月,筑堤、修渠、建水门全面竣工,日益显示出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这次治理,动员征召了民工达数十万之多,投入钱物达百亿之高。由于意外事故,也失去一些人的生命。但是,水渠开通后,两岸田地得到灌溉,水上还能运输,幽、冀、兖、豫四州,免受黄河水患之苦,老百姓赞声不绝。汉明帝也高兴地来到荥阳巡视汴渠。他看到王景设计的水闸时,深感佩服,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下诏书号召大家,利用治水后的有利条件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这次治水的效果持续显现。黄河下游两岸被淹过的几十个县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东汉政府增加了许多收入,国库也得以充实。这次治水,皇帝重视,百姓参与,实际上是东汉时期同自然作斗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打破了黄河洪水不敢冒犯的神话。王景因此被称为“治水奇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