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26.“积善积恶”

(2015-04-22 06:34:50)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积善在身,犹日加益而人不知;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

【警言读文】

据记载,汉武帝建元年间,广川人董仲舒按照武帝的命题,围绕治理天下的“道”,写了一份令武帝十分满意的答卷。下面一段善恶之说便出自这份答卷之中。

原文:积善在身,犹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资治通鉴》第17卷)

译文:自身积累善德,好比每天增加体重那样,自己却不知道;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熬干灯油那样,自己也没有察觉。这正是唐尧虞舜成就美名和夏桀商纣成为后人鉴戒的原因。

简释:“积善在身,犹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意思是,自身积累善德,好比每天增加体重那样,自己却不知道;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熬干灯油那样,自己也没有察觉。此句所涉及的是“积善积恶”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警示人们从小入手,崇善祛恶。

【读后随笔】

人的善与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积累的。崇善,就要从平日的点滴做起,尽管“积善在身,犹日加益而人不知”,但只要持之以恒,自觉践行,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祛恶,关键也在于平时加强自我修养,增强抵抗能力。“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如果不提高警惕,就会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

积善祛恶,从小入手,培养和造就高尚的品格,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和事很多。刘备是三国蜀国的开国之君,他为了使儿子刘禅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专门写了《戒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这句戒子语,也涉及到“积善”与“积恶”的问题,是符合朴素辩证法的。因而,也就成为人们待人处世、成德敬业的至理名言,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积善在身,犹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为什么“积善”不知道、“积恶”没察觉呢?因为善恶的积累,如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处在量变阶段时,显得细微而好似静止,因而难以察觉。但当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质变,这时就会看到它的显著变化。因此,积小善可成大善,积小恶也可成大恶,就是这个道理。

“积善”而不“积恶”,就要多为别人着想,从近处入手,点滴做好。孔子的学生子贡想做个对别人广施恩惠的人,请教孔子该怎么做。孔子针对子贡才高气浮的特点,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意是说,至于仁嘛,自己要站得住,便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就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这里,孔子告诫子贡,要做仁者,多积善不积恶,不可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点滴做好,切不让这种“仁”流于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