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25.“寒之饥之”

(2015-04-19 07:28:00)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警言读文】

公元前168年,晁错向汉帝谈到吃饭、穿衣问题时,说了以下一段话:

原文: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资治通鉴》第15卷)

译文: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苛求轻裘暖衣,能御寒就穿;饥饿时急需食品,不苛求香甜可口,能充饥就吃。饥饿严寒同时临身时,人们也难以顾得上讲究廉耻了。

简释:“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意思是,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苛求轻裘暖衣,能御寒就穿;饥饿之时急需食品,不苛求香甜可口,能充饥就吃。此句所涉及的是“寒之饥之”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形容在迫切需要时顾不得选择。

【读后随笔】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就是严寒时,不苛求讲究衣服;饥饿时不选择挑剔食物。它与成语“寒不择衣”、“饥不择食”相同,指迫切需要时顾不得选择。这句话,从表面上说的是寒冷、穿不暖,饥饿、吃不饱的问题,而从深层次说出的是人性中的需求状态问题。

物质上的“寒之饥之”,是渴求解决“温饱”问题。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中说:“他们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只要你给他们任何东西,他们都肯接受。”人在餍饱之时,尽管眼前已提供了美味佳肴,常常因腻味而不屑一顾;饥饿之时,无论怎样粗劣食物也会感到甘之如饴。《孔子家语·王言》王肃注:“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署之必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从物质生活方面,伸出手来帮一把,即便出的力不大,人家也不会挑剔出力的大小,只是无限地感恩。

精神上的“寒之饥之”,是渴求解决“颓废”问题。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虽然物质包括吃穿上是富有者,然而在精神上却是“饥寒”者。在这种“饥寒”者中,有人不甘颓废堕落,便苦苦寻找自己“所失去的东西”。到底失去了什么?似乎是这,又好像是那。其实,吃穿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的富有。也许你生来就很富有,或许你自小就很贫穷,这些并不十分重要,也不能决定一切,因为富有给人的不一定是富有;贫穷给人的不一定是贫穷,问题在于你有无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才是可贵的财富。

知识上的“寒之饥之”,是渴求解决“匮乏”问题。成就事业,缺乏知识不行。对事业刚起步者来说,最迫切的需求是增加知识量。因而,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求知的“饥寒”感,总想多学点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自身本领。一般地说,知识越多,翅膀就越硬,飞得就越高。但求知不可盲目,一定要有目的方向,有计划措施,一要知道读书好,二要坚持好读书,三要自觉读好书,先博后专,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会增加求知数量,而且会提高求知质量,还会强化求知的应用能力。(此文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