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78.长春之战与上兵伐谋
(2015-01-05 05:32:34)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读军事078.长春之战与上兵伐谋
【战例摘读】
原文: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为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余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弟坚守勿出。”皆曰:“诺。”(《资治通鉴》第231卷)
译文:马燧来到行营,与各将领计议说:“不将长春宫攻打下来,便不能捉住李怀光。长春宫的防守戒备甚为严密,若是攻打它,势必空费时日,相持很久,我应当亲自前去开导他们。”于是,马燧径直来到城下,呼喊李怀光的守城将领徐庭光,徐庭光率领将士在城上列队向马燧下拜,马燧看出徐庭光内心已经屈服,便和缓地对他说:“我是从朝廷来的,你们应该向着西面接受朝命。”徐庭光等便又向西面下拜。马燧说:“自从安禄山以来,你们献身国家,建立功勋,已有四十余年,为什么忽然做这种诛灭九族的打算!听我的话,你们不仅可以免去灾祸,而且还可以谋求富贵呢。”众人都不肯回答。马燧敞开衣襟说:“既然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为什么不用箭射我呢?”城上将士都伏在地上哭泣起来了。马燧说:“这些罪过都是李怀光犯下的,你们是没有罪的。你们只管坚守着这座城不出来就是了。”众人回答:“是。”
公元785年8月,唐将马燧率军攻打长春宫(今陕西朝邑西北)。当时,长春宫守将徐庭光按照其上司叛军李怀光的战略企图,严密防守,死不投降。针对这种情况,若要强攻势必空费时日。于是,马燧径直来到城下与徐庭光喊话,劝告徐庭光要为国建功,不要走诛灭家族之路,告诉他只要回心转意,不仅可以免去灾祸,而且还可以谋求富贵。同时,告诉众将士叛君罪过都是李怀光犯下的,“你们是没有罪的”。在马燧的深情劝告下,徐庭光与城上的将士都感动得伏地而哭。从而平和地解放了长春宫。
【兵法浅析】
长春之战,唐将马燧没有采取强攻毁城的办法,而是用情感安抚的办法,挫败了对方的死守战略。据记载,后来徐庭光打开城门归降,并被唐德宗任命为御史大夫。这一战例说明,“伐谋”仍为上策。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百战奇略·谋战》:“凡敌始有谋我者,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敌人开始谋图侵犯我时,要针对他的企图加以破坏,使敌人不敢对我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兵法中说的:指导战争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
谋略,是智慧之花。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智慧之花常能结出胜利之果。一般说来,克敌制胜的方法分为“智胜”与“力胜”两种,相应就有“全胜”与“破胜”两种结局。“智胜”对方,我方付出的代价不大,有助于保存实力;“力胜”对方,我方往往付出代价大,各种损失不可避免。所以,兵家主张用谋略来制胜,以“伐谋”为上。
【读后随笔】
古长春之战,对于谭中之鳖的徐庭光,是“伐兵”还“伐谋”?徐庭光虽有其后台老板李怀光的支持,但事到如今也帮不了多少忙。所以,唐将马燧弃“伐兵”而用“伐谋”是正确的。不过,对于盘居在长春宫的徐庭光,毕竟与叛将李怀光还是有区别的。有区别就应该用不同的策略,采用“伐谋”,让其一条生路,给其一个官位,无碍大事,反而可以避免毁城亡人,这样做自然是上策。
“伐谋”策略,一般说来,任何时期都是军事斗争的上策。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些人对解决类似“谭中之鳖”的问题,常常不从“伐谋”上去思维,以为只有“伐兵”才管用,实施武力是上策。其实,武与谋在军事领域内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是统一的。一个拥有最大量、最先进武器的军队,如果不懂得讲谋,那一定会变成一个最愚蠢的军队;如果不会或不愿意“伐谋”,那一定是一个濒临失败的军队。战争的较量说到底是智谋的较量,正如有的兵家所言: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领域里,谁登上了“伐谋”的高峰,谁就操有主动权和胜券。因此,从根本上说,“上兵伐谋”仍然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内在要求,是指挥者必须把握的权谋。
用兵伐谋,是战争本质的内在要求,它可以减少因为战争的暴烈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暴烈性和不确定性是战争的两大特性。正因为有了暴烈性,战争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才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不确定性又增加了军事指挥者主观上犯错误的可能性。军事指挥者若在主观指导上犯错误特别是犯重大错误,就必然会使战争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失败。相反,军事指挥者在主观判断上不失误,能采取正确的谋略,就可以使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淮南子·兵略训》云:“力敌则智者胜,势俟则有数者擒无数。”意思是,军事力量相等则是明智的战胜愚蠢的,战场态势相同则是有谋的战胜无谋的。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信息化高技术战争,也不会动摇“伐谋”的上策地位和作用。高技术运用于军事,并没有改变人作为战争主体作用于战争的现实。人作为战争的主体,从指导战争的角度说,就是谋划和指导战争,它包括军事指挥者对战争的谋划、决策和组织领导实施战争的全过程。战争打不打、何时打,打到什么程度结束都需要人来决定,高技术武器和装备也要人操作使用才能作用于战争,这些都不是技术的进步所能替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战争的准备和开始阶段,由于埃及、叙利亚谋高一筹,很快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线,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后来以色列根据战争情况及时调整了指导战争的谋略对策,采取先北线后西线重点用兵的作战方针,并抓住战机直扑叙、埃军的薄弱和要害处,很快夺回了主动,迫使埃、叙不得不停战议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从总统开始,强调每个指挥员都要很好地研究《孙子兵法》用以指导战争,可见他们对谋略胜敌的重视程度。难怪,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在武器控制的有关方面,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智力挑战。所以,只要战争和军事斗争存在,军事家们对“上兵伐谋”的追求永不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