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38.合肥之战与守也攻也

(2014-11-26 05:25:36)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乃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慨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冡,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前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捍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撤,丈余无板;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渡。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资治通鉴》第67卷)

译文:八月,孙权率军队十万人围攻合肥。此时,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在合肥驻守。魏公曹操去征讨张鲁,留一封指导作战的信给合肥护军薛悌,信封上写道:“敌人来了,再打开看。”孙权到时,薛悌等人打开信,信中写道:“孙权若攻打你们,张、李将军出战迎敌,乐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将军们认为寡不敌众,对曹操的指示有怀疑。张辽说:“魏公远征张鲁,等他派救兵到达,我们已经被攻破了。所以他在信中指示,在敌人未集结时,予以迎头抗击,以摧折敌军锋芒,安定我军军心,然后才可能拒守。”乐进等人都不发言。张辽气愤地说:“胜负成败,在此一战。诸位若还有疑问,我张辽将独自出战,以决胜负。”李典原本与张辽不和,却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看你的计谋将会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的恩怨而损害公义呢!我请求和你一起出战。”于是,张辽当夜募集敢于和自己出战的士兵八百人,杀牛设宴隆重犒劳他们。第二天清晨,张辽身穿铁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高喊“我是张辽”,冲破敌兵营垒,直到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退上一座高丘,用长戟抵御。张辽大声叫喊着,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敢动,看到张辽的人马并不多,乃下令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急忙冲开重围,仅带出数十人。其余的人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又返身杀回,再度突围,救出其余的战士。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不敢抵挡。从清晨一直战斗到中午,东吴的士兵丧失了斗志。张辽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人心军心得以安定。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无法攻陷,只好撤军。士兵们已经上路,孙权和部下将领在逍遥津北岸,被张辽从远处看见。张辽率领步骑兵突然杀到。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抵御,凌统率领亲兵搀扶孙权冲出包围,又杀进去与张辽奋战,身边的战士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无危险,他才退回去。孙权乘骏马来到逍遥津桥上,桥南部的桥板已撤去,有一丈多宽没有桥板。亲近监谷利在孙权马后,要孙权坐稳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加一鞭,战马腾空跃起,射向南岸。贺齐率三千人在南岸迎接,孙权因此而幸免于难。

公元215年8月,孙权乘曹操拥兵西北征讨张鲁之机,率军十万围攻合肥(今安徽合肥)。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驻守合肥,抵御孙权的进犯。按照曹操的攻守安排,张辽、李典出战迎敌,乐进守城不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辽率八百精兵,出击骚扰吴军,挫败了敌人的锐气,然后回城固守。吴军围攻十多天,无法破城,便开始撤退。张辽见势追击,大败吴军于消遥津。

【兵法浅析】

合肥之战,曹操的军队将领不仅守得好,而且攻得也漂亮。在守的方面,孙权包围十多天,“城不可拔,撤军还”;在攻的问题上,见机而动,杀得孙权无力还手,只好节节败退。合肥之战是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有守有攻的战例。

《孙子兵法·形篇》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思是说,防守只是可以不被敌人战胜,但要战胜敌人,则必须实施进攻。《百战奇略·守战》:“凡战,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且固守以待敌有可破之势,而出兵以攻,无有不胜。”意思是,作战时,所以采用坚守的方略,这是真正了解自己力量的表现。知道自己还没有战胜敌人的条件,就要坚决固守等待敌方出现可以被我击破的战机,再及时转守为攻,这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合肥之战正体现了这些“守也攻也”的原则。它说明,无论是在我强敌弱还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攻与守要有正确的决断,不可偏颇。我强时,一味强调进攻是错误的;敌强时,消极防守也是不正确的。只有有攻有守,攻守得当,方可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守也攻也”是达成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有人形象地说,战争的“魔方”在军事家手中,尽管可以变化出无穷的“图案”,但就其组合各种“图案”的基本“色彩”仍然是以“攻守”为主,即谓之:战不过攻守。所以,能攻善守从来就是战争取胜的至要关键,军事指挥者应根据自身实力来选择“攻势”或是“守势”。实力强大,具备胜利条件,就果断进攻;实力不足,尚不具备胜利条件,就采取守势,以保存自己,寻求战机。

【读后随笔】

未来的高科技战争,有个“守也攻也”的问题。不过,这种“守也攻也”与传统的“守也攻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守也攻也”比较清晰:守是守,攻是攻。而高科技条件下的“守也攻也”却变得模糊:是守又是攻。

毋庸置疑,守与攻仍然是未来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守,作为一种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行动,具有“等待性”的特征,虽然容易陷于被动,但通过人的能动作用,“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的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上的主动阶段的”。攻,作为一种攻击敌人的作战方式,具有“主动性”的特征,虽然有助于消灭敌人,但易于暴露自己,如果不注意保存自我,主动就会转化为被动。所以,“守也攻也”问题,在军事行动中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单纯防守防不胜防,简单进攻难以达成目标,惟有攻守兼备,才能更好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由此,要求未来战场上的参战者随时准备扮演“双重角色”,既是进攻者,又是防守者。因为在高技术条件下,攻守的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频繁,相互渗透、结合更为显著突出。也就是说“守也攻也”的界限日趋模糊,逐渐缩小;转换的时空越来越快速,有时甚至交叉重迭。所以,谁对攻守转换反应速度快和提升能力强,谁就容易掌握战局的主动权,任何单一的攻或守都是行不通的。

马岛战争期间,无论是阿根廷航空兵的出击,还是英国特混舰队的进攻,都同时使用攻守两种手段。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为实施“沙漠军刀”行动,从侧面迂回攻击伊共和国卫队,美第十八空降军和第七军以及英法等地面部队进行了大调整,第十八空降军西移400公里,第七军向西向北移动了160~270公里,从防御部署转为进攻部署并完成进攻准备,仅用了10天时间,可见他们的攻守转换速度之快是以往无法想象的。

我们的国土防空,在信息化条件下,也有一个“守也攻也”的新问题。我们常说,国土防空一定要掌握制空权,而要掌握制空权,不只是要加强防御力量,还要发展进攻力量,单纯防守没有出路,攻防兼备才能牢固掌握制空权。所以,现代防空更加强调积极反击,严密防护,把空中截击和空中突击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发挥整体抗击威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