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27.成都之战与将胜其忿
(2014-11-15 06:38:55)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旌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资治通鉴》第43卷)
译文:刘秀告诫吴汉说:“成都还有十余万大军,不能轻视。只有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打,千万不要和敌人一争高下。如果敌人不来进攻,你就转移阵地迫使敌人进攻,等到敌人筋疲力尽,才可发起攻击。”吴汉不听刘秀的指示,乘着胜利,自己率领步兵两万人进逼成都,离城十余里,在江北扎营,架浮桥,命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余人在江南屯兵,两地相隔二十余里。刘秀听说以后十分震惊,责备吴汉说:“我对你千嘱咐万叮咛,为什么事到临头就背离我的话乱来!你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发生危急,怎能互相顾及?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用主力攻击刘尚,刘尚失败,你也失败了。幸而还没有发生什么不测,你要火速率军返回广都。”诏书还未到达,已进入九月。公孙述果然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军队大约十万人,分成二十余营,攻打吴汉;另派其它将领率领一万余人牵制刘尚,使他不能救援。吴汉大战了一整天,失败后回到营垒。谢丰随后率军包围。于是吴汉召集将领们,勉励他们说:“我和你们各位,越过无数险阻,转战千里,才深入敌境,进逼城下。可是现在和刘尚分别困在两地,既然不能互相援救,大祸很可能临头。我准备悄悄率军到南岸和刘尚会师,合力抵抗敌人。如果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全力奋战,可以建立大功业;否则的话,就会一败涂地,成败在此一举。”将领们都说:“听你的吩咐!”于是犒劳士兵,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并多多竖立旌旗,使炊烟袅袅不断。入夜,让战马衔着木条,率领军队悄悄退出与刘尚联合。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兵分两路,一路在江北渡口据守,谢丰自己率军进攻江南。吴汉投入所有兵力迎战,从早晨打到下午,大败敌军,在阵前斩杀谢丰、袁吉。于是率军返回广都,仍留刘尚在江南岸,抗拒公孙述。吴汉把情况向刘秀报告,深刻地谴责自己。刘秀回答说:“你回到广都,最恰当不过。公孙述绝对不会绕过刘尚而攻打你。他如果先攻打刘尚,你从广都救援,五十里的路程,出动全部步兵、骑兵赶赴。这时正是敌军困顿疲惫的时候,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由此,吴汉和公孙述在广都和成都之间交战,八战八胜,东汉大军终于进入成都外城。
公元36年,刘秀告诫部将吴汉,要坚守广都,不要轻视成都十万敌军,盲目与敌人争高低。可是,吴汉没有听进这些告诫,却兵分两路,进逼成都(今属四川),遭到敌军围剿,险些造成全军覆灭的后果。后来,他反省自己,按刘秀要求回到广都,冷静行事,取得了八战八胜的战绩。
【兵法浅析】
《孙子兵法·谋攻篇》:“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意思是,将军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池仍然未攻下,由此带来的是灾难。“将不胜其忿”,是用兵之大忌。因此,军事指挥者务必做到“将胜其忿”。
成都之战中的吴汉,身为东汉将军,不听刘秀的告诫,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一开始就头脑发热,不顾敌情,“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结果造成“势既不接,其祸难量”的被动局面。好在吴汉能够“深自谴责”,所以失败的教训,很快转化为胜利的经验,在战场上注意做到“将胜其忿”,多听取他人意见,在与公孙述作战中连连获胜。
“将胜其忿”,说的是军事指挥者带兵打仗应控制自己、不凭情绪行事。打仗与做其它事情一样,决不可凭一时义忿行事。急于求成,轻敌深入,必然会招致严重后果。《吴子·论将第四》:“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意思是,片面追求勇敢的人必定轻率地与敌人交战,轻率地交战而不知道利害得失,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慎重的有五个方面:一是治理军队有方,二是保持高度戒备,三是英勇果敢,四是小心谨慎,五是法令简明而不繁琐。吴子在这段话里提出以“慎”制“轻”的观点,如同“将胜其忿”一样,是值得深思的。
【读后随笔】
和平时期,练兵多于打仗,是正常现象。可能仗一时打不起来,但兵无一日不练。一些在练兵场上不注意自我修养、控制自我的指挥者,打起仗来怎么能做到“将胜其忿”呢?练兵是不流血的打仗;打仗是流血的练兵。练兵先练官,指挥员应从增强自控能力入手,切实解决“忿”的问题。
或许有人说:未来打仗使用的是高新武器,与能不能控制个人情绪关系不大。持这种“无关”思想的人,已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战争,都是兵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兵器的较量,说到底是通过人的作用而产生的。不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不论是老旧武器还是高新武器,都需要人来控制。不注意控制自我,凭一时感情用事,什么武器都难以发挥其效能。然而,一般规律告诉人们,越是使用高新武器,越要做到“将胜其忿”;如果“将不胜其忿”的话,那么高新武器所招致的杀身之祸会更加惨烈。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话,真真切切的事。试想,运用高新武器轻敌冒进,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只能是十分危险的后果。所以,从练兵场上入手,既练兵,更练官;既练官的指挥艺术,更练官的自我修养。那时你步入未来战场,理智与指挥艺术会使你打胜仗。
历史昭示未来。昔日的吴汉“将不胜其忿”所带来的后果,告诉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人们,务必要“将胜其忿”。
著名的楚汉成皋之战中,楚霸王项羽吩咐大司马曹咎:守住成皋,切勿出战。项羽走后,汉军军师张良派出士兵逼近城下,百般辱骂曹咎。曹咎开始时,勉强忍耐;后来他实在难以忍受,即便是部属规劝,他也难消胸中怒气,于是召集兵马,杀出城来。结果,中敌埋伏,全军覆没,成皋失守,铸成大错。
希特勒进攻苏联,由于明斯克一战围歼了部分苏军主力,便头脑发昏起来;尤其是基辅战役的胜利,更是“冲昏了希特勒及其高级将领们的头脑”,他们盲目乐观,急于冒进,一方面不放弃对莫斯科的进攻,另一方面又继续向乌克兰扩展战果。结果,等待他们的是悲剧的启幕,陷入了无法挽回的败局。
历史的教训告诉现在的战争指挥者,在未来战场上一定要用理智驾驭情绪,控制感情,冷静地处理各种敌情,防止发生同事劝说而不听、自己冲动而妄动、敌人激将而上当的问题,自觉地做到“将胜其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