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概念兼品“微而成著”
(2014-10-17 05:11:15)
标签:
笔记《资治通鉴》 |
百科篇15原标题:突变理论与思想工作突变概念——兼品历史鉴点“微而成著”
(一)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突变的形成,力求用统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预测并控制突变的一门新兴学科。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68年首次提出。1972年,他又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突变”一词,原意指灾难性的突然变化。作为现代数学分支的突变理论,则是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来研究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的现象。如:水在某种条件下,如何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或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其研究对象遍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大量突变现象的数学模型。它的基本方法,是用数学手段研究表示突变的各种结构,分析控制因子和反应因子的关系,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用以说明各种突变现象的数学实质。
(二)突变概念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突变理论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保持着自身的临界点;任何突变,都是由于在临界点上受到外部条件的突然刺激,通过不连续的偶然的显著变异而一下子发生的。这对于我们做好思想育人工作,防止不利的突变问题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育人工作在防止突发问题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善于把握突变的临界点,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促成这一原因的,又往往与思想育人工作者认识不正确和做法不妥当有关,把原本是清楚的问题,却人为地模糊了;把本来是如实定位的事,却随意拔高了。因此,把握好突变的临界点,必须整肃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一是不要简单地把瞬间说成是一贯。突发性问题,具有瞬间发生的特点。瞬间与一贯是相互联系的。一贯性问题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一瞬间暴露,但不能说所有瞬间发生的问题都是一贯所致。有的瞬间发生的问题,的确不是一贯促成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归结为一贯,不仅冤枉了人,而且很难找到真正的教训,又何谈把握好临界点呢?
二是不要简单地把偶然说成是必然。偶然与必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然决定偶然,但不是代替偶然;偶然依存于必然,但不等于必然。突发性问题往往具有偶然性,应该承认这一点。可是,有些人在认识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常常以固定的模式,将偶发的事件一概看成是必然的,无论是搞调查还是作汇报,都要加上“这个问题不是偶然的”之类的分析,似乎不这样说,就没有高度和深度。其实,把握突变临界点,最忌讳把偶然当必然,忽视导致偶发事件的原因。那样,不注意控制和疏导,一旦问题发生,突变难以避免。
三是不要简单地把客观说成是主观。突变的临界点,是十分敏感的,往往外在的微小变化,稍一触及它,就可能导致系统突然跳跃,呈现出突变现象。俗语 “祸从天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有的人习惯于“深刻认识”,明明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却在主观上“挖根源”。挖来挖去,真正的原因未找到,“吃一堑”,却未“长一智”,因而不能对症下药,到头来,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三)品读历史鉴点“微而成著”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弊端闹大了才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难以成功。
叙事:上面这段话,出自首卷开篇之中。据记载,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朝政大事。孔子却提出从名位、马饰这样的小事、小器物抓起。理由是,名位、器物虽小,但一旦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由此引出微著之变的一番感慨。
[品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微变到著变的过程。微变是著变之因,著变是微变之果,“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为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工作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注重治微。
在我们的队伍里,大的思想问题总是少数的,小的思想问题则是经常产生的。应该说,个别较大思想问题的出现,不是瞬间从天而降,而属由小问题演变而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小的思想问题,不要静止地看它小,如若不及时解决,就可能生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了吃苦”。因此,思想工作应从小抓起,在治微上下功夫。
做人做官要防止变坏,应该筑起防线,把好底线。从突变理论上讲,一个人由好变坏有个渐变的过程,渐变突破了“临界点”,质变就不可避免,好人就变成了坏人。因此,作为管理教育者,有责任用突变概念育人,从治微入手,强化管理与教育,创造守住“临界点”的条件和氛围,让被教育管理者自觉地防微杜渐,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说到这里,想起一件往事,看看这样的“小事小矛盾”,该抓不该抓:
老战士王××,要退役复员了。他曾想改志愿兵,由于其不是技术骨干,未能改成,一度有些想法,后经多次做工作,表示服从复员安排。可是,两天前思想又有了反复,认为自己未改成志愿兵,是指导员没有为自己说话。于是在会餐欢送老兵时,故意将指导员的饭碗打掉。
事情发生后,有的干部认为只打掉一个饭碗,矛盾又缓和了,让其一走了之吧,不要再使矛盾激化。可是一大队领导却认为,像这类问题,如不坚持原则,严肃批评教育,对部队今后建设不利,对这名老战士也不负责任。于是他们把问题及时向团机关报告,并由大队长亲自找他谈话,指出其问题,批评其错误。经过耐心细致地帮助,这名老兵感到很后悔,不仅写了检讨,而且主动向指导员道歉,并表示要吸取这一教训,到地方好好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有的管理教育者身上存在一种怕事、躲事的现象。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不至于激化矛盾,有利于保证安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矛盾和问题经常存在,“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一个单位的安全不是怕出来的,也不是躲出来的。在矛盾和问题面前,只有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去揭露、去化解,才能有效地保证安全和稳定。矛盾宜解不宜躲,问题宜化不宜怕。
怕事误事,躲事害事。战士中出现一些思想问题,是正常现象,管理教育者不必怕,也用不着躲,应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正确的办法去解决。怕、躲是消极的态度,是不负责的表现。突变概念告诉人们,渐变是突变的基础。健康育人,不应该回避问题,不应该让战士带着问题去工作,而应该引导战士增强防变能力,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校正前进的航程。对于突发性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偶然的问题必然化,把认识上的问题政治化。怕事躲事不可取,唬人吓人也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