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的多元化涵义

(2007-12-04 15:31:03)
标签:

课程论

课程开发

校本培训

课程多元化

课程涵义

分类: 生物学校本课程论
课程的多元化涵义

三、课程的多元化涵义

1.课程作为学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辞海》中的“课程”词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如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如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采用课程这个术语,指代学校提供的学科或科目,如中学的理科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文科课程,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这种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费尼克斯曾说:“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或者换言之,唯有学术(学问)中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因而学科课程论特别强调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并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许多方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传授学科结构有四点好处。(1)掌握了学科结构,有助于解释许多特殊现象,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助于更好地记忆科学知识;(3)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4)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总之,掌握科学结构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把课程内容与过程割裂开了。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在展开教学时,容易重记忆而轻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教学方法统一,不能充分实施适应不同特点的学生的个别化教育。

2.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思想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美国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发展而形成,如杜威“生活即课程”;卡斯威尔(H.L.Caswell)和坎贝尔(D.S.Campbell)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福谢依(A.W.Foshay)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这种课程定义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这种课程有两个基本特征:(1)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2)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通常被称作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或发生课程。具有如下的优点:体现了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充分考虑个人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个别化的教学过程;在没有外部奖惩的刺激下,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习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独立研究和自学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提高了学生应付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对立。

这种课程具有如下的缺陷:忽视了教育的社会目标和人类的文化遗产;学生所学的课程缺乏统一性;学习内容缺乏明确的顺序和范围;杂乱无章的学习内容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没有认真组织学习活动;在这种自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即使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这也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种课程结构与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术要求相去甚远,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3.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一种期望或意图,也是向受教育者提供的一系列的学习机会的计划。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机会包括提供学科中心课程、能力为本的课程和经验为本的课程。一项课程计划有若干具体计划或从属计划组成、它注重目的和目标,不局限于目的和目标,还包括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课程即目标或计划对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能力为本的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景之外的东西,把课程计划、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四、课程本质的概念重建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由于不同的课程思想,必然导致不同的课程实践,必须建构一种整合化的内涵界定。课程定义必须回答: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课程是系统的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课程组织系统自组织的过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有交叉点或焦点,有界限。因此,它不是预设的,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由交叉点予以界定的,充满意义的网络。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当人们强调学科的时候,课程内涵就和学科内容等同起来。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局面,这样,课程就排斥儿童的直接经验,课程成为社会对儿童施加控制的工具。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为了切实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在儿童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

2.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

只把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之外前和教学情景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必然导致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当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教学进程必然富有创造性,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因此,课程应该是预设的,而是,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于是,人们开始将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景中去,使之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片面情调课程作为学科内容和目标、计划,就会把教材等同于课程,出现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从而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景。课程由此变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实现课程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4.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于融合。课程就不能再固守学校的疆界,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当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环境、教材间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时,环境就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对于课程的生成,以及课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日趋密切。因此要强调社区与学区的建设,建立学习性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念
后一篇:冬日漫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