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出版的教育理论专著,保存的电子文档还是放在这里比较安全
第一章
课程的含义
第一节
课程的涵义
一、 课程的词源学分析①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第一次出现。用来指“寝庙”喻“伟业”。全句的喻义为“伟大的事业,乃有德者维持”。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意指“功课极其进程”,这与今天日常语言中的“课程”意义已相近。
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currere)
c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为名词,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早的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由于curriculum是静态的跑道,因此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currer原意指跑的过程和经历。可以把课程的含义表征为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因此,现代课程专家更趋向于将课程理解为动态的教育的过程。
二、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论研究的对象就是课程,课,指课业,就是教育内容;程,含有程度、程序、程限、进程的意思。目前,关于课程的定义繁多,各种课程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各种课程定义大致可以归纳成六种类型。(1)课程即教学科目,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种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3)课程即预期的课程结果。这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不应该指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也就是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4)课程即学习经验。也就是说,唯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这种定义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这种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有用的知识、技能。该定义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从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6)课程即社会改造。[1]这种定义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各种课程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了课程问题的某些本质,同时,各自有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而且,它们所指的课程并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美国学者古德来德(J.I.Goodlad)认为,存在五中层次不同意义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这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这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划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许多人理解的课程就是着类课程。(3)领悟的课程,这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因此与正式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4)运作的课程,这是指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5)经验的课程,这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由此可见,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学生,经历了好几个转换,存在着不同层次。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第66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