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庸》论述“诚”的地方很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就是天道,就是宇宙法则;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就是做人之道,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天赋而诚的人,不必刻苦奋勉就能符合天道,不必殚精竭虑就能证得天道,并且可以自在从容地实践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而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的人,则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持之以恒地坚守和践行。“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意思;而道,就是自己引导自己、以自己为人生导师的意思。诚,贯穿宇宙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宇宙万物。所以君子最注重的,就是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说到底,诚并不仅仅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而已,还要去成就万事万物,去帮助别人达成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成就自己,是仁的表现;成就万物,是智慧的表现。人自性本具之德,是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一体之道,不存在对立分别,所以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开始修行都是可以的。综观《中庸》对“诚”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
子思(孔子之孙、相传为《中庸》的作者)所建立的哲学体系中,“诚”就是宇宙本原,几乎与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兰教的“安拉”、道家的“道”、理学的“天理”、阳明心学的“良知”、《大学》的“明德”一样,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诚”也可以称为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绝对精神、终极实在等等。正因为“诚”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如此深广的内涵,所以在阳明看来,“诚意”当然就绝不仅仅是“不自欺”了。毋宁说,“诚意”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为善去恶的功夫,彻底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心灵与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绝对精神、终极实在等最高本体建立牢固的联
结,并且与之息息相通,同频共振。也许,就是因为给“诚意”赋予了这样的内涵,阳明才会一再强调“诚是心之本体”“明明德只是个诚意”等等,也才会把“诚意”置于“八条目”总枢纽的地位。因此,对于心学修行人来讲,只要把握住“诚意”这个一以贯之的修行“大头脑”,格物致知、为善去恶的功夫自然就给力了;继而心得以正,身得以修,久久行之,“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