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庸》论述“诚”的地方很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就是天道,就是宇宙法则;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就是做人之道,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天赋而诚的人,不必刻苦奋勉就能符合天道,不必殚精竭虑就能证得天道,并且可以自在从容地实践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而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的人,则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持之以恒地坚守和践行。“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意思;而道,就是自己引导自己、以自己为人生导师的意思。诚,贯穿宇宙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宇宙万物。所以君子最注重的,就是在人生中努力实现诚。说到底,诚并不仅仅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而已,还要去成就万事万物,去帮助别人达成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成就自己,是仁的表现;成就万物,是智慧的表现。人自性本具之德,是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标签:
杂谈 |
【王阳明心学之根】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传习录·中·答聂文蔚》
译文——
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百姓所受的困苦荼毒,难道不也是我自己的切肤之痛吗?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是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的,不需要学习就能拥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自在人的心中,不论圣人与凡愚,从古到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在致良知上,那么自然能具备共同的是非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若能如此,
想让天下不得治理都是不可能的。古代的人,看见别人做好事,
标签:
杂谈 |
道德:
道:
德: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父子有亲:
君
标签:
科普杂谈 |
分类: 先贤 |
【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