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办公室来了母子二人咨询关于青少年营养改善问题。
孩子是在内地老家上学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沿海城市打工,于是孩子在老家的生活起居都由孩子的奶奶照顾。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奶奶在家做好之后送到学校给孩子吃,但是奶奶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还是让孩子身体出现一些状况:体重不足、蹲下站起来之后出现黑晕、时常腹痛不适、没有胃口、精神不济……
在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状况之后发现这个孩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饮食结构过于单一,而且存在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2、为了避免肥胖而刻意节食;
这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在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普遍家长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视。
首先来谈一谈如何改善单一饮食结构
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需要40多种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从传统饮食来看,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食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如: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豆等)。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再具体一点,那说法就因人而异了,有人说吃这个好,有人说吃那个好……导致了现在市面上的营养健康书籍的一些观点相互矛盾,让人不知如何选择。
对于改善单一饮食结构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主要要掌握一个核心,那就是饮食种类要“杂”。只有饮食种类丰富了,才能进一步接近均衡饮食的标准(关于这一点可参考我的相关博文)。
此外,还要有一双识别袋装食品的眼睛——让自己吃得明明白白。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包装食品进入了大众百姓家,由于其可口的美味,有的人选择了从早到晚都吃袋装食品的生活方式,但鲜有人关注自己究竟吃了一些什么到身体里面。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上班族早上面包牛奶,中午快餐+咖啡,晚上约上几个朋友吃烧烤、喝啤酒,直到有一天学了一点营养知识,自己留意了一下自己的饮食结构和所吃的食物成分下了一跳,一天竟然吃了60多种食品添加剂,而且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摄入不足。
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如何看食品标签。
当我们拿到任何一款包装食品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一下其标签上的保质期、生产日期;其次要看一看“食物配料”,这种食物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在配料表里,有很多种食物的名称,其排列是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来排列的。我们常常听到有的营养专家说:饮料大部分就是白糖水,长期喝对身体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大部分饮料的配料表所标示的排名第一的是“水”,第二的是“白砂糖”……接下来的就自己去看一看手边的饮料包装瓶。看不懂的一些名称可以上网查一查,那么也许你也会被吓一跳。
话题越扯越远。接下来再看如何帮助来访孩子打消“饮食与肥胖”的错误观念。
“胖子是吃出来的。”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其实胖子是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所导致的。如何理解呢?在农村、在干重体力活的工地很难看到肥胖的身影。但是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他们吃得少吗?不少,有的吃一顿相当于我们吃一天,甚至还多,但是他们胖不起来。为什么?有一些肥胖的人,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体重也会直线上升,什么道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运动不足,饮食选择不当导致的。
细看农村和工地上做重体力劳动的人们,他们每天吃的东西都是大米饭、蔬菜、肉类及豆腐,这些食物加工的程序少,其营养素损失相对较少,他们吃了之后,因为工作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维持了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能量平衡,所以很难胖起来;反观那些处于富裕生活中的胖子,由于每天山珍海味或者随着自己口味胡吃乱吃,尤其是什么好吃吃什么,而且没有足量的运动来消耗吃进身体中的能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在身体内转变成脂肪堆积起来,日积月累,体重就会日渐增加。
当我把这个道理告诉给来访的孩子之后,孩子的顾虑消失了,表示以后一定好好的吃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养好身体,让父母放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