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个叫了多年的难题,动哪一块都不容易,比如取消以药养医,那么很多小的医院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为老百姓服务,大医院也不愿意少了这块收入,否则如何养得起那么多人,怎么把业务做大。又比如区分公立公益医院和非公医院,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医院,谁敢去吃非公那碗饭。一方面是改革难,另一方面是病患对医疗服务越来越不满意,甚至有的人说现在的医疗环境很恶劣。
但这些都是形式和现象,检讨医改的问题,似乎唯有让医疗服务回归其本位才行。医疗服务的本位就是救死护伤,就是承担维护和挽救人们性命的特殊职责。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所以它从诞生开始就是无私的,道德高尚的,不以牟利为目的的。施药、施诊、救助、济困是医学的本源,然,殊不知,科学技术进步了,医学反而异化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而医学也慢慢改变其运行的轨迹,医疗服务开始错位。这种趋势在全世界都有,全世界的医疗费用都在超乎想像地增长,已经有人担心,总有一天我们社会会承受不了。
那么,在中国这个还不太发达的国度,我们人口多,底子薄,怎么让老百姓都看得起病,让每个人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这是当前面临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又怎么也绕不过医疗服务回归本位的问题,如果所有医院都无序竞争,都那么看重经济效益,政府对医院的基本运作都还是不管、不问,那么,他们只会被所谓的市场经济绑架,医生成为为医院挣钱的工具,而医院为了医生有更好的待遇(留住人),又不得不充实设备,改善条件。但这些“效益”从哪里来?只能靠病人,而病人的钱一方面是公费医疗、医保的补贴,另一方面是病人辛苦赚来的工资。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容易出现各种矛盾。
那么,医疗服务怎么才能回归本位呢?一方面是政府该管的必须要管起来,该补贴或支持的也应该到位。另一方面是要鼓励医疗服务重心下移,避免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用药。这些是既需要扶持,也需要治理的工作。中国医生的比例还相对偏低,政府供养一些必须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应该完全能够承担得起,分层次的医疗服务或可以让一部分高端的医生能转向个性化的服务,个体执业或私人医生或许也应该有所规划了,因为现行的医疗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发展。如果这些我们都能去设想或尝试,或许能探索出适合我们的医疗改革路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