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质是健康的资本

(2012-09-11 22:18:58)
标签:

《内经》养生

治未病

体质

有病怎么治

健康

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提倡良好的体质是健康的资本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十三难》:“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高明的医生通常不治已病治未病,就像治理国家要防患于未然——不治已乱治未乱一样。如果病已酿成,才治疗,国家已然混乱才去治理,那就像口渴了才挖井,要打战了才铸造兵器,一切就都已经晚了。

    《难经》认为,最高明的医生叫上工,上工治病重视防患于未然,比如明知肝已经有病了,这时我们不能只顾治肝,还应该知道肝病容易传给脾,导致脾也生病,所以治疗时就必须先调理、补充脾气,使脾气充实而不受肝传来的邪气,这样病就容易治愈。否则如果肝病传到了脾,那么病就变得更严重和复杂了,当然,治疗的难度就会更大。所以说“治未病”是中医治病的大道理,也体现了预防的思想。

    《灵枢·百病始生》篇里说:当外界来了风雨寒热邪气,如果我们的体质不虚,那么就不会受其伤害。在同样气候变化的环境里,有的人受不了,生病了,而有的人不会生病,这就是因为人们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强)的不容易生病,体质差(弱)的就容易生病。当气候变化有序(寒暑有节),那么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但如果气候变化反常,人们的体质又不好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容易发病的,这种情况《内经》把它叫做“两虚相得”,是感受外邪致病的条件。

   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的是预防,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够在平时注意预防可以预防的疾病,调理好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注意饮食起居,注意调和情志,注意适应环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协调平衡。那么,我们当然就会少生病,这样我们的寿命也会延长,达到我们生理预期的寿命。而很多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不过也就如此,因此,治未病是《内经》重要的医学思想,重视预防是最有效的医疗措施。

1 无病便是神仙

    治未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内经》在很多论述治病的篇章里都讲到要养生,如何养生,将养生的理念广泛渗透到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里,所以,有人说:一部《黄帝内经》,半部中医养生学。在《内经》来说,无疑未病养生就是最好的医疗手段,甚至是任何医疗方法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思想和理念。

    明末清初有个医家叫陈士铎,他深谙《内经》养生未病的道理,于是提出:人生斯世,无病即是神仙。这既是他对《内经》理论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对未病养生思想的感悟,所以,这种思想也广泛地体现在历代中医治病的实践中,成为中医最先进的医学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生了病才去看,去接受各种检查、治疗,所以,现代预防医学也认为,医学治疗方法只是医疗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像汽车需要保养一样,如果保养得好,修理的次数就少,车的行驶里程也会提升,反之,爱车也会经常生病,甚至有可能提前报废,这是因为在修理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更换各种配件,但有些内伤要完全修复并不容易。当然,人的情况比车要复杂得多,我们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更不能像对待汽车那样,因为汽车报废了我们还能换一辆新的,但生命报废了,就永远换不回来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没有体验过生病的痛苦,所以,经常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在乎,也从来不注重未病养生,这样往往未老就先衰了,或拖了一身的病,再求治于医学的时候,花了很多钱,病还没有治好,甚至有的就已经失去治疗的机会了。所以,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渐渐兴起了“治未病”的潮流,很多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希望自己能不生病,这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种追求——对健康的追求。

    然而,真正达到无病,并不容易,我们只能希望尽量少生病,不要生重病、大病,因为人吃五谷杂粮,要生存在这个地球环境里,要生存,就不可能不生病,甚至有俗语说:人一点病不生,未必是好事。正如上一期我们讨论过“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一样,这也是由于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人要生存、生活,就必然在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有时也可能会因为控制不好自己而过用,这些都会导致生理(脏腑气血经络)的失调,或发病。

    从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来说,人们只有在一次次从环境感染病菌、生病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免疫,才能建立起对这些相应病菌的抵抗力。所以,人适当生病并不可怕,甚至还有好处。又比如,有的人经常喝酒,大吃,营养过剩,时间长了,血脂升高、尿酸升高,通风病就很容易发生了,这时我们应该将通风病带给我们的痛苦理解为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告,我们就必须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了。所以,有时候生病真的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生病的智慧”之类的图书,很是吸引眼球,大受欢迎,但其中并不一定真有多少智慧。那么,中医不生病的智慧到底在哪里,有哪些呢?这些智慧就在《黄帝内经》里,其核心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质。而要保障有好的体质,就要做到上期我们说过的“自然适度”生活,以及主动强身锻炼、药食调养等。强身锻炼的目的不仅在练就体能,而且它对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健康人的药食调养则并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在正常的饮食中注重适合自身的特点而调配,这些都是保障我们不生病或少生病的有效方法,以后会逐一介绍。

2 有病不必惊慌

    既然有病在所难免,那么,如果我们生病了,又何必惊慌、恐惧。例如,现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疗效果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尤其前些年由于治疗方法局限、匮乏,病变被发现又晚,所以,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很高,于是也有人说,有一些恶性肿瘤病人或许就是被吓死的。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吧,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癌细胞在恶变的早期和正常细胞并无区别,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正常人的体内组织里也有那些不听话——要恶变的细胞,但它们最终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几率并不高。这些基础性研究说明,癌症每个人都会得,但又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它必须有一个适合的条件,才会发展成为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坏细胞组织——癌症,并飞速生长,将人体正常的组织、功能迅速破坏。

    从癌症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我们不单要研究细胞基因内部的恶变动力,而且,更不应该忽视癌细胞恶变的环境条件,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恶性肿瘤是环境、生活习惯和不良情绪导致的疾病。其发病一方面是慢性疾病病变或致癌因素的长期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免疫功能或状态的改变。这样在体质(内在因素)和病邪病灶(外来邪气)的共同作用下,癌症便自然形成了,人的状态也就变得越来越糟了。

    因此,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不只是局部的病灶,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我们以上讲了那么多肿瘤学的深奥道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重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只要防范措施得当,那么,恶性肿瘤我们也是可以避免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由于收入不高,没有医保,所以对生病的态度基本是:小病拖,大病扛,病的不行了就揭房。他们根本没有预防疾病,防微杜渐的意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健康保障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还很淡漠。

    确实,很多危重疾病都是从小病或不正常开始的,只要我们加以重视,采取正确的方法调治,往往都能避免,但如果始终不理睬、不重视,那么后果往往相当严重。比如,有的人血压升高,这其实是动脉开始硬化,重要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所以需要通过升高血压来调节,即在给我们发出预警信号。这时如果采取措施调整饮食结构,加之运动锻炼、足够休息等,血管状况改变了,血压自然就会恢复正常。否则,不予重视,一方面动脉病变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血压还在继续升高,到了血管承受的极限,那么,轻微的情绪激动等,大脑的小动脉就会破裂出血了,这样便形成了中风。

    又如,有的人血糖偏高,医院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了,但自己还不重视,不注意饮食习惯,不按时服药。结果血糖控制不理想,时间长了不但出现乏力、饥饿头晕等症状,甚至心、脑、肾、眼、外周神经、血管都受伤害。逐渐便出现胸闷、头昏、视力下降、皮肤瘙痒、伤口难愈,或足坏疽、心绞痛、脑出血、脑梗塞、肾功能不全等。真到了出现这么多并发症再治疗,那么,治疗的难度就很大了,而且治疗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医生经常会跟患者说,糖尿病并不可怕,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却是很麻烦的。这其中的道理不也是说有病要早防、早治吗。

    再如,有的人感冒了,不当回事,不治疗拖着,结果有的就导致心肌炎、肾炎了。而最常见的便是感冒不治,变成了咳嗽,病变从上呼吸道向下发展到下呼吸道,如果还不及时治疗,体质又不好,便有可能发展为肺炎。这也说明,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发展总是会越来越重,对身体的伤害会越来越重,治疗也就越来越难。

    所以,《内经》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有病防变,有了小的问题或病变,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积极干预治疗,这样,我们就不会等到生了重病、大病才惊慌、恐惧了。这里我们也提出一个对待疾病的态度问题,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预防大病、重病的酿成,将小的病变或异常及时调治好;另一方面我们对疾病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因为心态本身有时就是一剂治病的好药。

    如今,现代医学也逐渐将医学治疗的目标前移,越来越关注对前期病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如消化道肿瘤的癌前病变、慢性肝病的癌变等,都说明防变的重要性。当然,对疾病早防、早治也需要方法、措施得当,如果干预措施、方法不当,或有缺陷,那么不但起不到治未病的效果,反而会加重病变,甚至促进疾病的发展变化。

    现在,很多医院都设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或相关的科室,开展相关的治疗干预服务,但其实质内涵未必都体现了中医预防学的思想。从《内经》治未病思想出发,我们更应该重视采用自然的方法,或适当的中药配伍来改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消除疾病发展变化的可能环境条件。达到既强身健体,改善体质,又在治疗已病的基础上,有效防止疾病发展、演变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