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内经》的方法和技巧

(2008-04-03 09:07:10)
标签:

黄帝内经

学习方法

健康

学习《内经》的方法和技巧

——致07级非医攻博班及其他正在学习《内经》的同学

    学习《内经》的大致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反复温课和研究提高等基本过程。

  1 循序渐进

    学习《内经》需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初学者可以从一些简化本开始,循序渐进。如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内经讲义》、《内经选读》等教材都是此类。它选编了《内经》的重要篇章、段落,加以注释,并详细分析,加之教师的课堂讲授,应该使学生建立起对《内经》的总体印象,掌握《内经》有关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治法、养生等基本内容和思想,并学会阅读和学习《内经》的基本方法。

    其次,可以借鉴《内经知要》等辅助读物,先对《内经》有一个概括的认识,继而深入学习《内经》。秦伯未先生曾说:“《内经知要》是中医古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的简化本。”“李中梓选择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8篇,取名《内经知要》,作为研究医学的入门本子。知要的来历,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意思是《内经》全书有一个思想体系,明白这个体系,一句话便可说完。如果抓不到中心,那就散漫复杂,难以理解了。”(见《谦斋医学讲稿》)。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内经》的基本阅读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有的学生急于学懂《内经》的深奥道理,喜欢参看很多注家的注释,硬着头皮去理解,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学越糊涂。他们不是自己糊涂,而是被注家的不同注释弄糊涂了。有的学生为了图省事,干脆买本白话解的《内经》做参考,但最后也没弄懂《内经》条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他们主动放弃了思考的过程,而对白话也没有深入理解所致。因此,初学时最好在老师指导下读,把老师讲的内容都理解透,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初学者还会经常对《内经》古奥的文字及理论表述方式,感到畏惧,为了避免这种学习阻力,建议在初读《内经》时,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反复读,只有在反复的阅读中,才能找到学《内经》的感觉。

    当然,对于初学《内经》者来说,背诵是非常重要的,初学时背诵的原文,往往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但也有的学生一提到要背诵就怕,其实,背《内经》并没那么难,只要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再背诵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如果读出了《内经》的味,深入理解,再背,那就会觉得容易很多。对初学而言,起码对《内经》的重要篇章和章节,必须背诵。此外,适当联系中医学其他课程,或参读几本医案、医话,或翻阅相关杂志,或适当跟老师临床见习,也是很有用的学习方法。因为《内经》的很多理论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中基、中诊等的内容,而对有些条文的理解,还需要适当联系《伤寒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对《内经》理论的理解需要联系临床,有机会应该多跟老师临床见习,巩固记忆。如果没有机会上临床,则应该阅读一些医案、医话或杂志的临床报道,增加一些帮助理解的素材。

    联系地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对牢固专业思想,掌握学习中医的基本方法也很有帮助。因此,初学的过程学好了,对大学本科学生来说很重要。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让刚入学1年多的学生,摸到中医的门道,看到前景,可以顺利登堂入室。而不要找不着北,较长时间地在中医的大门外徘徊。

  2 反复温课

    学好学透《内经》还需要反复温课,不断提高。因为《内经》的文字、理论距离现今已两千多年,要理解深透,学好用好,确实不容易,尤其《内经》有很多涉及临床应用的问题,在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很难理解,甚至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理解。这时需要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地学习、阅读,也可以结合医案、医话、医论等学习,或通过他人的临床报道,寻找《内经》理论灵活应用的线索,再从中悟出深刻医理。

    在温课学习中,首先应该重视对文献的考证,即需要把《内经》读通、读懂。《内经》原文从散乱到经过历代的整理,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文献学问题,有时一个误字,一个文献的错乱都可能成为学习《内经》的拦路虎。这时可以多参考几个医家的注解,甚至要掌握一定的文献学和文字学知识,通过阅读和查阅、考证,不断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当过了文字这一关,对《内经》的理论概况、学术特点有了必要的了解后,就可以逐步深入,通过对原文的融会贯通,以及联系相关文献,如《难经》及《内经》各注家的注释,并参考中医各家学术著作,细细体味。此外,还应该广泛阅读近现代医家的著作,包括近现代医家的应用发挥之作。只有纵横联系,古今参比,并结合临床思考、应用,才能更好地驾御《内经》原文,学有所获,不断进步。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联系临床很重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应用、观察,再回归到理论,再反复应用,是发展中医理论,学活用活《内经》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中医学生来说,《内经》只在学校里一年级(或二年级)学一遍,肯定不够,而是需要在将来面向临床后,再回过头来学,联系临床反复学,慢慢才能体会到《内经》于临床的重要,才能学得深透,对《内经》的学术思想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因此,《内经》温课的过程最好在具体工作中进行,只有结合工作实际,温课才有意义。年轻教师讲授《内经》课的过程,其实也是温课的最好时机,但有的没有联系临床的机会,这样就难学深透。其他从事临床的医生,则常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更不用说去读这么难读的《内经》了,这就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尤其在学生时代要保护和建立起学习阅读《内经》等经典的兴趣,这在温课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由于各方对中医学习经典的重视,临床医生学习、研读《内经》等经典的积极性也开始逐步高涨,但还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其实,如果有一定的途径或手段,对临床医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他们是会对《内经》温课感兴趣的,并且可以收到实效,逐步体会到读经典对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的重要作用。

  3 研究提高

    研究提高是学习《内经》的最高层次,也是学习《内经》最根本的目的。学习《内经》的目的是发展中医药学术,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现代医学还有很多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现代卫生体制还面临很多挑战,其中的某些问题是中医药的强项,完全可以突破传统,创立新的理论,使中医药能更有效、全面、主动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研究《内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医疗和理论水平,是当前中医临床的迫切需求,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即学习《内经》不能停留在书本,也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与推演,而应该有所创新。在掌握了《内经》的思想体系和主要逻辑关系,建立了《内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后,可以在某些环节突破。如张仲景先生在实践过程中,写成《伤寒卒病论》就是典型的创新之作。

    对《内经》的研究提高,需要结合临床和实验,这个过程包括临床医师自觉地联系经典,总结临床经验,再反馈学习,继续观察,回归理论;也包括有目的地科研设计,实施研究计划,或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回归经典寻求解答,反复实验发现新的规律等。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研究《内经》不必排斥西医或现代科学方法,只要为我所用,不失根本就不会迷失方向。其实,很多基层中医师都有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的习惯,也有很多临床医生爱看书,喜欢读中医经典,或由于晋升的需要,也经常会整理总结个人经验、以往看过的病例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更好地结合《内经》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有更大收获。曾经有我的大学同学从千里之外打电话问我,在他的论文报道中,怎么引用一些《内经》原文才合适,说明许多临床医生还缺乏温课和研究提高的训练。

    在大医院、研究机构或学校,应该有条件来围绕《内经》理论开展研究,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纳入继续教育等计划管理。比如心内科,如果一个高血压患者,总是感觉头晕不适,血压控制不理想,西药在服,通常使用的中药(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也作用不大,是否会想到《内经》:“春气者,病在头。” “贤人上配天以养头”;《难经》:“人头者,诸阳之会也。”等,再参舌脉,恐有的患者并非肝阳太过,而是阳气不升,或少阴虚衰。从这些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出发,结合《内经》再来审视,则往往可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创新课题。

    在研究提高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中医的主体思想,不能唯西医是从,当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要仔细分析,不要轻易否定。二是不要机械模仿、照搬,即不要简单地以《内经》的只言片语作为研究选题,割裂《内经》理论,进行所谓创新的研究。三要多联系,广融合,在研究中不仅着眼于《内经》,还应联系后世医家著作,以及近现代研究成果,联系医学以外的学科。

    《内经》里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阅读中积累,或在实践中发现,但毕竟是需要深入学习才能有更多感悟。因此,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才会自然涌现出来,并通过联系临床,开展实验,逐步得到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