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城:养浩然之气
(2011-12-19 09:57:57)
标签:
中国青城青城山房产 |
分类: 房产专栏 |
中国青城:养浩然之气
文/赖瀚林
自东汉以来历经2000多年,青城山就一直是仙家求道修仙的圣地。诗圣杜甫曾云:“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道出了“青城天下幽”的神韵。山林之幽深,古道之幽静,山花之幽香,鸟鸣之幽啼,亭客之幽雅,溪流之幽情,岩穴之幽邃,道观之幽意,……一句话,“丹青幽染青城山,天地截作神仙乡”(老赖诗评)。
青城山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又是离成都市区最近的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良好的原始自然生态资源一直是房地产开发市场觊觎之所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规划落后和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区域交通和生活与商业配套的缺失,以及青城山旅游开发的深度不够,导至以周末观光游和大众休闲旅游为主,旅游地产开发也一直处于经济型度假物业和“退休养老”单一地产模式的尴尬境地。再加上2008年后, “联建房”、“联建别墅”遍地开花,使得青城山板块的高端度假物业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区域整体价值被严重低估。
实际上,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历代以来也一直是文人雅士与访道修仙之士栖隐之地。据载西晋丞相范长生、唐代薛昌、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张愈、费元规等名士曾在此地隐居。葛稚川《神仙传》云:“仙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唐末五代著名道士、依仕蜀主王建父子,封为“谏议大夫蔡国公”的杜光庭,隐居青城山修道30余年,并在青城山白云溪终老羽化。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上世纪40年代,也曾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所以青城山历来都是高端人士仕隐之地,从旅游资源来看,也不缺乏高端吸引力。
青城山,就像一块温润的青碧翡翠,千百年年,一直在寻找真正懂它的知音。但当下近20年的粗放式房地产开发,让青城山知音难觅。可以说,青城山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一个让世人真正懂它的机会。但青城山遍地经济型度假物业的开发现状,影响了世人对青城山旅游地产价值的评估。这样的机会,直到中国青城第三期的出现。12月10日,笔者有幸参加搜房和中国青城主办的青城山旅游地产圆桌论坛,得以了解青城山下“中国青城”别墅项目。在这次论坛上,笔者有幸见识了“中国青城”开发商的掌舵人高利军先生。从而得到一个全面了解中国青城项目和“滋养生命的地方”这句话所蕴含的生命哲学。
据中国青城项目的掌舵人高利军先生,10年来大成房产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一个让世人更懂得青城山、品读青城山、滋养青城山的机会,让这里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地方。在这个项目的考察中,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项目太低调了,占地800多亩,居然开发了近10年。10年里只开发了两期,约500亩地,现在开发的是第三期纯独栋。三期260亩地仅用160亩作开发之用,其余100亩全为公园打造。建筑谙合“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道源生活,天地一墅。2亩一栋,堪言奢侈。青城山负氧离子高达25000~28000个/立方厘米。与市区内相比,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可谓有云泥之别。而这种差别,决定了在中国青城的业主比在城区人群多了一份长寿和健康。
在听高总对中国青城10年故事的娓娓讲述中,感觉此人实乃尘外高人,不急、不躁,斯条慢理,言辞恳切、心系责任、虽细言轻语却举重若轻,逻辑严谨,滴水不漏,讲来虽平静似水,听后却让人心生波涛。而贯穿始终的,却是对生命的悟得之道。面对10年为啥只开发了两期的疑问,高总解释,中国青城作为唯一处在青城山双遗景区内的旅游地产项目,“我们不敢浮躁”,生怕一不小心会成为千古罪人。因为这样绝世的生态养生资源,不仅开发商要善待,而且还要让以后的居住者也要善待。唯恐因为不了解或准备不足而破坏了青城山的仙气。所以这10年来大成房产一直很谨慎。那么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一个是首先我们自己搞懂了,其次是市场也搞懂了,因此中国青城生逢其时。
什么是高端旅游地产?什么是别墅豪宅?每个人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笔者认为,对稀缺资源的享有才是真正的豪宅。中国青城背倚青城山36峰千嶂翠,三面青山靠,门前明渠绕。这在风水学上属于典型的“漏斗穴”,是风水宝地。能藏风聚气、鹏程万里,能纳福纳财、福禄延绵。曾经的“傻儿司令”刘德一先生曾对这一旺地有过形象的评论:“头枕山,脚蹬川,金银满罐罐”。严格讲,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的居家环境。
论坛期间,在中国青城儿童之歌酒店住宿两晚,难得两日清闲,吸了两天的千年道家仙气,那清新而又清甜的空气让人呼入后精神百倍,方悟得养生其实是养命的真理。因之国人养生不得,故而少有提养命之说。人之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看脾胃有无伤害。所以人之生病,皆从脾胃而起。所以中国中医养生之道,提倡“未病先防,未老先养”。传统中医认为“养生”就是“防未病”。所谓“防未病”,首先就是要“护脾胃,远浊气”,保障身体健康,因此青城山丰富的负氧离子与“云锁千嶂翠,雾绕万壑春”(见拙作《访道揖青城诗四首》)的原生态环境,为生命长青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古代医学认为,养生首先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必先养心”(《灵枢》)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内聚》)。因此真正的养生之道,要“形神兼顾”。心安、体康、神定,方悟得真道。环境的转换,就是换气,居所的转换,就是换心(心情)。因此《丹阳真人语录》里面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巳”。一语道破养生的秘决。所以道家思想中认为养生就是“养气、存精、守神”(养气第一位),说的是人的“精、气、神”要三位一体,处于频率共振状态,方得养生之道。而“养心”,需要有“至虚极,守静笃”的幽居环境,“养神”需要有“天人合一”的幽居之所。养气首先要换气。中国青城与青城山呼吸与共的幽居环境,让人首得仙家真气。真个是“访道求仙处,不是飞仙人,长作青城客,不羡云中仙” (见拙作《访道揖青城诗四首》)。体验过中国青城,方知“滋养生命”,“让生命常青”,不只是一句禅语,更是一种实实在在却又飘逸的生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