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端午节与舜帝的关系

(2008-06-07 18:27:01)
标签:

娱乐

分类: 田园散话

屈原•端午节与舜帝的关系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举身投入洞庭湖区的汩罗江。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而死,为什么要选择五月五日投江?

 

这与舜帝有关。《楚辞》中多有“九疑缤兮并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等句,都是从舜葬九嶷山衍出。《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书,其《卷十四•楚一》记载:“楚,天下之强国;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中的这段话是公元前332年苏秦对楚威王说的,所提到的洞庭、苍梧就是今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和南边的苍梧山即九嶷山。屈原作为楚国的左徒、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当然知道舜帝葬在自己国家内的九嶷山,因此在他众多诗篇中多次提到舜帝、二妃和九嶷山。例如,公元前318年左右,屈原作《九歌•湘夫人》“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还有“吾将往乎南疑”,就“重华而陈辞”、“百神翳其备降兮”、“朝发轫于苍梧兮”、“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吹参差兮谁思”等等。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娥皇、女英痛哭寻夫,投水自殉。由于舜帝在楚人中享有崇高威望,其归宿之地九嶷又是潇湘二水的发源地,二妃又是投湘而死,所以,楚人很自然地把舜帝和二妃想像成湘水之神。“二湘”在屈原和楚人心中占有崇高地位,是楚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感情的代表性神灵。屈原忠君爱国,品格高尚,迭遭谗害,坚持斗争,自沉汩罗,捐躯殉国,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在屈原63年的人生中曾有三次被流放,即怀王时遭谗被流,再谏被迁于汉北,顷襄王时被放江南。面对排挤打击,为辨明楚国政治是非,他想像的惟一选择,就是“就重华而陈词”。

 

在屈原心中,舜帝是伟大的圣人,只有像舜帝这样的明君才能挽救楚国的命运。公元前279年春,秦军攻破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烧杀虏掠并捣毁了楚先王的陵墓。国都郢城的残破给流放漂泊的屈原以沉重的打击。公元前278年4月,秦军以卷席式的扫荡方式向洞庭湖区推进。4月底,屈原当时患病发烧厉害,但已感觉到秦军即将逼近自己所处的罗子国。屈原深深感到,楚国经历了800多年的发展,如今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朝廷的腐败和麻木,已达到了难以用正常劝谏、提醒的方式加以改变的程度。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警醒世人,以拯救国家的命运。至于死的方式,屈原选定像娥皇、女英二妃一样投江而死。二妃是屈原极力歌颂的湘水之神,舜帝是屈原最崇拜的圣人,屈原像二妃子一样在洞庭湖区投江,可以实现自己最后的愿望,“吾与重华游兮”,“就重华而陈辞”。

 

五月五日历舜帝的诞生日。屈原多次出游舜帝故事流传的他国,他对舜帝的一生很了解,自然知道的舜帝的生日。屈原选择在舜帝生日那天投江自尽,不能说是一种偶然和巧合。虽然屈原在自己的“遗书”《惜往日》中没有记明,但我们可以推测到。当时楚国并没有全面失陷,罗锐已安排屈原和众人作了撤退的准备,屈原可以不在五月投江。

 

为什么他特意选定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舜帝的生日。五月五日一天清早,他梳洗整洁,穿戴上过去只在节日才穿的礼朝服,戴上自己喜爱的高高切云冠,佩上饰有宝石的长剑,“临沅湘之兮渊兮,遂自忍而沈流”。此时正是江南洪水暴涨季节,沅湘汩罗显得雄浑博大。他一步步地走向汩罗江,在晨雾依稀中,屈原仿佛看到了伟大的舜帝和忠贞的“湘夫人”。屈原殉国后,罗锐和乡亲们将他埋葬在汩罗江畔。为避免秦人的破坏,他们共修了18处疑冢。就像当年舜帝逝世后,为避免三苗破坏,在九嶷山区布有9座颖陵。屈原舍生取义震憾了楚国,激起了广大民众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抵抗秦军的战斗中去。顷襄王任命罗锐为南楚义军首领。罗锐率楚军同秦军进行殊死抵抗。以湖南为主的南楚民众顽强与秦军作斗争。在很长时期内,秦人一直没能在所占领的南楚地区建立牢固的统治,败楚国,秦始皇最后派王翦用了60万大军才攻下楚国。九嶷山南部的百越曾英勇顽强抵抗秦军达7年之久。

 

屈原在亿万民众心中树立了巨大丰碑。2000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尊敬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的人民,每逢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用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五月五日这一天,北方人民纪念舜帝;而南方人则在这一天纪念屈原,在八月十二日纪念舜帝。每年的端午节,从九嶷山区到洞庭湖区的广大湘水流域,那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演示的就是当年民众争先恐后划船抢救屈原的动人场面。这龙舟竞渡的风俗沿袭了2000多年,经久不衰。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光辉的诗篇,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富强而前赴后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