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房产专栏 |
地产商形象有待重新评估
文/赖瀚林
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得以放大。同样,在灾难面前,也考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这个与道德无关,而与社会良心有关,在此次地震灾难中,成都地产界反应较慢,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和捐赠行为的地产商寥寥无几,都是灾后几天才作出反应,这可能也与舆论的报道有关。对企业来说,此次地震灾难可以说是一次社会良心与公德心的全面检验。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善心义举,还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不得已的捐赠?唯事实说明一切。在众多海内外企业动辄上千万的捐款面前,不想让捐赠成为企业负担的万科捐款仅200万引发全国网友的一片声讨和骂声,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过后这家企业又加捐1亿的举动被网友认为是实行危机公关化解信任危机的不得已举措。其实捐多捐少是企业的自由,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指责。就像李连杰说的:只捐一块钱,一点也不少;捐一百万,一点都不多,重要的是看到中国人的团结,也就能看到希望!因为善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话一点不假,可是为什么在此次抗震救灾活动中非地产行业企业比地产商表现更为积极?捐赠更多?这却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地产商留给社会民众的印象,大多以奸商和暴发户面世。在举国十三亿同胞深深悲痛时,伸出援手,可以重新改变社会对地产商的评价,重塑地产商企业形象。但是遗憾的是有些地产商将此次捐赠行为当成了秀场,当成了做慈善事,我认为救灾与做慈善事业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救灾是社会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企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而慈善活动就如王石说的是个企业“常态”,是可以持续的,而不应该成为负担。(莫非王石把捐款看成了负担?)
当然,对于参与了捐赠的地产商企业,都应该值得我们尊敬。但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通过此次灾难,地产商应该重新评估自己了。在此次抗震救定中,是否积极参了与一线救灾和大力捐赠已经成为社会对一个地产企业责任心与道德观的评价依据。因此地震将导致市场对地产商企业品牌形象的重新评估,并影响到市场对其开发项目的认可程度。很明显,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积极的企业会受到市场好评并导致其产品市场认可度高,而表现差强人意的则可能影响市场对其开发产品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