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十五章(续七)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2019-04-19 06:35:59)
标签:

杂谈

分类: 企业生命论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十五章(续七)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十五章(续七)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十五章(续七)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十五章(续七)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按语:《企业生命论》写于1990~1992)(作者笔名仁立墨人,博士论文(3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编辑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评价《企业生命论》:“我国学者仁立墨人(笔名)深入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问题。1993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生命论》出版,把我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推向高潮。总的来看,《企业生命论》集系统性和深刻性于一体,是我国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著作。”

《企业生命论》连载九十一第四篇 企业发展和未来论第十五章(续七)

二、现代企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家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

已逐步完善和发生很大改观,股份制已进入推广阶段。我国的科技规划的“星

火”和“火炬”计划已初步实现,国家经济基本走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七五、

八五期间投资兴建的一大批重点大中型企业已步入成长期。国营企业已实现

向实体的转变,具备了真正企业的全部身份。此时现代企业发展进入迅速成

长阶段,这一阶段一般要持续10—15年,尔后进入成熟发展期。这一时期企

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集中化作用增强、企业分散化更加明显。企业内部

扩张和外部扩张并存,第一个以合并为特点的外部性增长的高潮在这一阶段

将出现。在这一阶段大规模进行的还是向大企业的集中过程。在很多行业中,

一些大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参与竞争,必然要采取向前向后的纵

向结合的办法,将采购、生产、销售结合在一起,同时将若干中小企业集合

依附于本企业的势力范围之下,由此会产生大量的水平合并和垂直合并。企

业集中化进一步加强。在此阶段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现有大中型企业的蜕变

加快,也就是技术进步加快,经营方式变化很大,现代化管理方式也发生重

大变化。企业系列化和传统企业向新兴企业的变化加快,从而使企业增长迅

速增加。在此阶段还蕴育着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企

业成为投资主体,进入市场筹资已成为重要途径,于是大企业与大银行形成

财团已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动向,从而为下一阶段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

走向集团化创造条件。由于很多大企业的财力雄厚,投资意向越来越浓,胃

口也开始变大。由于城市用地、企业规模等限制,它们将把眼光移向城镇和

乡镇,兴办卫星工厂,合并乡镇企业和中小型国营企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

展,许多传统产业相继进入成熟后期,这些企业将走向多角化经营,开始涉

猎本行业以外的产业领域。我国目前所谓的企业集团化和兼并难以凑效,关

键是客观条件尚未成熟。其主要原因就是大企业缺乏应有的财力和筹资能力。

我们说在进入成长阶段即在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大企业在财力上和

投资主体上才会具有发展象样的企业集团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企

业系列化的阶段。可以预计在这一时期我国可能每个行业都出现2—3个企业

财团。如果国内有20—30个较大的企业财团,那就形成了小气候。根据国外

企业财团形成的特点,我国那时的企业财团大致应该具有的特点是:在所

有制上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属于国家所有的企业财团。财团内部成员之间呈

相互持股状态;财团成员以各成员主管形成支配机构;财团内设财务公

司和投资公司,形成共同投资;每个财团内以某一大银行成为其核心,而

且伴随有信托银行、各种保险机构;每个财团内存在另一中枢,这就是大

型商业供销公司,承担财团企业的内贸外贸活动;每个企业财团以银行、

商业、供销公司为核心,以某一产业为主力,向其他产业扩张。这才是企业

集团化的初步形成阶段。

  在这一时期,经理市场已经完善,国营企业的三权分离体制日臻完善,

管理协调已产生比市场调节更高的效率,国家的计划性更加协调,市场体系

已完备。国家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煤、气电、通讯设施

已初步完善和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已完备。这就为我国经济的大飞跃准备

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有了相当的发展。许多原来的小企

业已成长为中型企业,一些中型企业已发展为大企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