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手工艺发展百论 |
第七十四论 发展手工艺似乎可以“以创作立狂”
我们每个人面对世界整体都是小角色、是一个生命个体,生下来就被地域文化所熏陶,进入当下世界化(全球化)的世界就必然出现文化冲突,目不暇接。无论我们来自某个乡村或某个城市,我们习惯了的乡俗、味道、气息、人文都会跟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生文化冲突。你走遍中国大地或去世界某一个地方,可能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俑或木乃伊,见到了行将消失的京剧人物像,看到了都市里的摩登女郎、可口可乐、星巴克,都会让你产生与自己文化的对比,产生创作欲望。一种世界化的困惑和本土审美经验让你产生创作灵感。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心理,你不得不在艳美女郎、时装、广告审美话语间寻找文化符号;你不得不在宗教共同体、语言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在世界化文化深刻变化中反观古典,存心怀旧,采取戏仿手法创作(故宫文创“朕知道了”就是案例);你不得不在多元杂交和多元文化并存、文化价值和冲突的世界化语境中寻找自我,用嬗变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提升艺术审美的人文价值和神圣性,从而使生命升华,整飭世界化带来的创伤和焦虑。所以艺术人生应该是为艺术发狂的人生。由于发狂而产生创作激情。你的创作之狂可能来自某一瞬间。它来自脑海突然的空白,网络上的一个页面,一个雾霾的日子,一个睡梦里,一个床上,一次大醉,一个地铁卖唱的嗓门,一次仰望星空,一次数完大把钞票的瞬间,一次碰触初恋人的手的时刻,一次黄色笑话的大笑时,一次手机铃声响彻的时点,一次偶遇,一次出浴时快感,一片秋天的落叶,一次动人的演讲,一次大街上美女的回眸,第一次看到《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次看完巴赫悲催人生后听了他音乐的感受,一次看完“梵宫”的感悟,一次对林彪最后登机前回望的想象,一次翻阅《辞海》看到的易经的解读,也可能是在超市里、在汽车里、在旅途中、在无助时,在慈善捐助时,在告别时,在孔庙,在台上,在观看升旗时,在非洲,在茫茫大海上,产生的突发奇想,于是开始构思和创作。用科技的、媒体的、货币的、金融的、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元素在反叙事的艺术情境中用主体、镜像和虚体表达相似的世界生活状态,带给人们以思考,使人们看到秩序。从而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够准确、真实和自由的表达出混乱世界的有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