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长问题研究(寄竹微博第1718篇)

分类: 经济理论 |
企业增长问题研究(寄竹微博第1718篇)
仁立墨人 原创 写于1992年
我国企业增长长期以来没有摆脱外延式、高消耗、高产量、低效益的增长模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夸大了企业规模作用,认为企业增长主要依赖企业规模。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企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跟不上去、经济效益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因此,摆正企业增长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取适合中国特点的企业增长模式是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吉布拉特(R·Gibrat)定律及相关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吉布拉特(1931)提出著名的比例增长定律,曾暗示企业增长不依赖于企业规模。哈特(Hart)和蒲雷斯(prais)(1956)研究也是这个结论。西蒙(simon) (1958)假设吉布拉特定律包含最小的规模效率水平以上的企业。卢卡斯(lucas)(1967)建立的资本调整模型也暗示企业的就业、资本和产业的时间序列遵从吉氏定律。上述理论研究都是以最大企业的样本为基础的。而谢勒(Scherer)(1980)研究发现一些较小企业的增长随其规模增大而递减。当然,上述研究的假设前提是企业数量不变,各企业面临的增长率分布完全相同,所以也不受企业绝对规模以及以往增长历史的影响。那么结合我国的企业实际,企业增长与企业规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企业难以自由出入产业,所以我们说在我国某些行业特别是重工业行业中企业数量在相当周期内是稳定的,仅以机械行业为例,1989年比1985年企业数量增加仅14.63%,每年平均增长3.6%,从1980、1985和1989年机械工业的行业规模(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和行业增长(总产值、销售收入)的对比来看,呈现负相关见表1(当然也有资料年限少的原因)。我们再以10家大型工业企业1985年和1987年两年企业规模和增长的关系为例,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职工人数与总产值呈现很弱的相关性;固定资产与总产值有相关但略发散;职工人数与销售收入有相关性;固定资产与销售收入有相关但较发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大型企业来看,在许多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几乎不存在新企业进入问题,所以行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原有企业的增长,而原有企业主要依靠外延型发展,但由于价格扭曲(石油开采业)等原因,虽然企业规模有较大增加,而企业增长却较小。另一方面从机械行业看又表现出某些负相关的特点,这与戴维·伊文思(David S Evans)分析相同,伊文思从大约2万家美国制造业企业中抽取了一组数据集合作为样本对企业规模与增长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相关样本企业增长与规模成负向关系。他得出两个关键性的结果,一是年青企业在企业规模不变时企业增长随企业寿命的增加而递减。二是企业增长随规模增加而递减。约万诺维奇(Jovanovic) (1982) 的研究也说明存在这个关系。虽然伊文思等人的研究结论与吉布拉特定律有分歧,但这些理论却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即企业的增长依赖于企业规模,如果说依赖的话则是企业增长随规模增加而递减。而我国企业过去采取的走扩大企业规模而使企业增长的路子是不符合企业增长规律的。换句话说整个产业的增长不一定依赖于企业规模大的企业。
表1 我国机械行业规模、增长汇总(1980、1985、1989)
单位:亿元、个、万人
年份 |
工业企业数 |
工业总产值 |
工业净产值 |
产品销售收入 |
年底固定资产值 |
利税总额 |
职工人数 |
|
原值 |
净值 |
|||||||
1980 1985 1989 |
37352 42816 |
467.3 935.2 1726.63 |
169.4 320.2 519.79 |
441.5 889.5 1519.72 |
602.9 824.9 1187.86 |
410.3 533.3 746.02 |
91.2 180.7 194.26 |
78438 89958 102583 |
1985比1980增加% |
|
100.13 |
89.02 |
101.47 |
36.82 |
29.99 |
98.14 |
14.72 |
1989比1985增加% |
14.63 |
84.63 |
62.33 |
70.85 |
99.88 |
39.89 |
7.5 |
14.0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2
名称 |
企业规模 |
企业增长 |
企业寿命 |
|||||||||||
职工人数 |
固定原值(万元) |
总产值(万元) |
销售收入(万元) |
建厂 时间 |
企业 年令 |
|||||||||
1985 |
1987 |
增加% |
985 |
1987 |
增加% |
1985 |
1987 |
增加% |
1985 |
1987 |
增加% |
|||
鞍钢 |
219892 |
213237 |
-3.0 |
746035 |
886973 |
18.89 |
415280 |
600641 |
44.63 |
462534 |
616121 |
33.21 |
1919 |
68 |
胜利油田 |
78508 |
152856 |
94.7 |
566502 |
1003423 |
77.27 |
309119 |
712310 |
130.43 |
275865 |
322093 |
16.76 |
1964 |
23 |
武汉钢铁 |
120817 |
135741 |
12.35 |
590723 |
672115 |
13.78 |
210979 |
458001 |
63.0 |
318966 |
495460 |
55.33 |
1958 |
29 |
大庆油田 |
105617 |
110875 |
4.98 |
727636 |
1076461 |
47.85 |
610730 |
1003070 |
64.24 |
543755 |
635230 |
16.64 |
1960 |
27 |
本溪钢铁 |
87058 |
79504 |
-8.68 |
262605 |
302732 |
6.66 |
114598 |
165715 |
44.61 |
128243 |
173712 |
35.46 |
1910 |
77 |
二汽 |
63469 |
70798 |
11.55 |
201324 |
241370 |
19.89 |
237512 |
312294 |
35.70 |
221213 |
287303 |
29.88 |
1975 |
12 |
首钢 |
92111 |
96164 |
4.4 |
264787 |
358470 |
35.38 |
204582 |
322490 |
57.63 |
263343 |
368222 |
39.82 |
1920 |
67 |
吉林化学 |
50594 |
59214 |
17.04 |
260539 |
297311 |
14.11 |
144046 |
253224 |
75.70 |
184805 |
253004 |
36.90 |
1956 |
31 |
太原钢铁 |
59284 |
61165 |
3.34 |
182917 |
207006 |
13.16 |
130958 |
161465 |
23.30 |
124004 |
167685 |
35.23 |
1939 |
48 |
辽阳石化 |
25794 |
|
|
239619 |
261152 |
8.99 |
144801 |
127327 |
12.07 |
117754 |
135141 |
14.77 |
1981 |
6 |
二、卢卡斯(lucas)和埃里克松
(Eriksson)模型在我国的运用卢卡斯(1967)提出资本调整理论,考虑到企业受内部调整费用的影响,构造了一个在完全竞争和保持企业成长产业的动态模型。后来勒鲁瓦(leRoy)(1980)推广了卢卡斯的模型,加进了允许企业进入的条件。卢卡斯认为即使在竞争和保持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用调整成本,也可以得到超额利润,此时产业动态均衡仍存在。这意思是说承认企业增长率和估价率不依赖于它们规模的大小。而埃里克松为了使卢卡斯模型更接近于实际,除了保留了卢卡斯的存在完全竞争,长期平均成本不变,加速增加调整和企业无限增多的假设条件外,他还假设原有企业之间的生产能力和潜在的新企业之间的进入成本都存在随机差别。最后还假设产业中企业的退出和进入几乎同时发生。从而构造了埃里克松动态模型。通过分析他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许多产业中生产的增加主要基于原有企业的增加;二是产业中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同时发生的。同时也认为自己的结论与吉布拉特定律相一致——企业增长率并不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大小。
上述问题的研究结论和思路给我们以重要启示。首先产业的增长应主要依靠原有企业的增长。也就是整个经济的增长水平仍依赖于现有工业企业。
这正是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即调整资产存量。我国目前每年只投入几百亿固定资产,由此而增加的大中型企业数目是有限的。而目前我国拥有固定资产存量12000亿元,企业存量为800万个。所以依靠现有企业的增长来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是正确的选择。而原有企业最优内部条件是:现行边际劳动产值应等于劳动流动价格,即PfL (lt)=PL;单位边际投资现值应等于资本价格加上现行调整费用,即
∫t∞P{fk (Lj)-gk (Vj)}e-(r+δ) (j-t)dj= Pk+Pgi (Vt)
其调整费用有由固定资产处置和职工培训引起的资源费用,重新开拓市场而引起的市场费用,由组织协调引起的组织费用,因转产时间损失引起的机会成本等。企业的最优稳定资本增长率VN=v-δ,而VN是产出价格P和生产成本X的函数,即VN=VN (P,X)。这就告诉我们,原有企业的增长要求产出价格的稳定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原有企业的增长途径主要是技术进步、内部扩张和通过企业接管、收购活动兼并其它企业。第二,建立和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虽然典型的研究已证实产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原有企业的增长,但这与产业中企业的进入与退出的同时发生是分不开的。有了后一种机制,才能造成对原有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原有企业及时进行技术革新,调整内部成本,否则会随时被挤出产业。退出机制中的退出条件是在产业外存在一个独特的企业阵营,它们是该产业中每个退出企业的潜在买主。而且没有机会逐步拍卖自己资产而部分解体的可能性,也无时间在是否退出上犹豫。而是马上决定停止生产并立即从产业中消失掉。由于退出行动是一个资源消费活动,而存在退出成本。当企业主发现资产现值要接近退出成本时,追求财产产值的最大化就要解散企业。符合Zt<(1-πD)式时退出将发生(Zt是短期估价率,πD是退出成本与资产价值的固定比例)。同时还要考虑退出壁垒,一般包括埋没费用、解雇费用、生产技术可能性和政策法律壁垒等。进入机制中的进入条件是在产业外存在一个由大量企业组成的阵营,一旦它们获得像原有企业一样的专有技术,它们将随时进入产业从事生产。购买专有技术的成本构成唯一的进入成本,它随最初投资支出而变化。潜在企业发现预期现值减去最初投资支出超过进入成本[(Z-1)>πEt,πEt为进入成本与投资支出比率,Z为长期估价率],表明资产最大化可以实现,应立即进入产业。同时要考虑进入壁垒,包括规模经济性、必要的资本量、埋没费用、产品差别、绝对性费用等壁垒因素。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完善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的完整,从而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原有企业的竞争对策则是较高的进入成本和较高的退出成本,既可以减少进入率又可以降低退出率,有利的步骤是增加原有企业的增长。如果出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增大就弱化了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则不利于企业增长,原有企业会缺少压力感。如果进入无成本和退出无成本(πE=πD=0),则会激励竞争者创立新企业,同时对原有企业造成极大压力。第三,同时要注意其它外生变量对企业增长的内生变量的影响,产业需求的变化、行业生产成本的变化等都对进入、退出和原有企业结构变化产生正负效应。
三、我国企业增长的模式
企业增长实际上是整个经济增长的微观化,只有企业的增长才有整个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增长将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结构,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增长。适宜的企业增长模式将有助于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平衡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R·L·马里斯的企业增长理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理的追逐目标是企业的增长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最优化问题则成为在企业估价比率大于或等于资本市场约束的条件下,使Max UM=UM (g,v),企业的管理效用UM是企业增长率g和企业估价比率v的函数。在此总函数的框架下,存在如下函数关系:一是增长——估价函数,即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增长率水平上所能保持的最大估价比率。该函数关系告诉我们企业只有在一稳定恰当的增长率和增长条件下才能产生正增长的经济效果,存在最佳的企业价值。一旦超出这一增长率,增长的不经济就将出现并占优势,随之发生利润率的下降,增长和估价比率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也随之破坏。可见企业增长率过高并不好,应有一个适度增长率,使企业估价比率最大。二是增长——盈利函数,即一企业在不同的增长率水平上所能保持的最大利润率。该函数关系告诉我们:在低增长率水平上的正增长,很可能导致利润率的提高。而增长率较高时,可能存在组织上的困难,由于需求造成的支出引起报酬递减。这蕴含着该函数曲线呈钟形,即盈利能力在初始阶段是递增的增长率函数,但超过某一点,增长的不经济开始占优势,同时盈利与增长的关系变成是负向的。可见一个适度的增长率对企业盈利也有同样的正负效应。从总函数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应该在最高的管理无差异曲线与增长——估价函数曲线相切处即在g*、Z*点取得最优。这就告诉我们在一定的适度增长率条件下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增长也有重要影响。只有与总函数曲线相切的管理水平线才是最好的管理水平。卢卡斯、罗默和默文等人认为现存企业的增长,部分是通过从发明者那里购买新观念、部分是通过内部扩张、部分是通过收购而实现的。通过上述典型理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若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求生存求发展,其企业增长模式应该是保持适度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专有技术,通过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的方式和途径,走内涵式、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企业增长的最优化问题
一、劫夺性厂商(Raider firm):它指某一公司,其本身有一定实力,足以对另一公司形成威胁,将其接管。
二、接管(Take-over):一般指一家劫夺性公司取得了另一家公司51%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票。接管的过程包括劫夺性公司向“受害”公司(Victim company) 的股票持有人出价;采取的形式有:现金、公司债券或发行新股票以调换受害公司的股票。
三、估价比率(Valuation
Ratio):它指企业股票市场估价V对资产的帐面价值K的比率。在稳态增长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股票市场估价将等于预期的股息支付额的净现值乖以n,即企业当时的股票发行额。可以
写为V=
,
其中D是每股按固定年率g增长的股息,i是折现率。还可以写为 V=
。
四、增长——估价函数(Growth-valuation function)
它指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增长率水平上所能保持的最大估价比率。它是企业增长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该函数反映增长——盈利关系,其轨迹有点象钟形。假设在稳定增长条件下,增长率的初始阶段的正增长刺激增长的经济效果,产生更高的利润率,从而导致相对于给定的股息支付比率而言的更高的初始股息支付和更快的预期股息增长速度。这对估价比率具有一种正效应。一旦超出这一增长率,增长的不经济就将出现并占优势,随之发生的利润率下降,导致初级应付股
息的下降,从而制止了增长和估价比率之间保持的正比例关系。
五、增长——盈利函数(Growth-profitability function)
它指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增长率水平上所能保持的最大利润率。关于该函数的性质的基本原理通常表述为:在低增长率水平上的正增长,很可能导致利润率的提高,因为以较高的周转率和较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源泉的增长的经济效果,刺激了生产率。但是,人们似乎有可能直觉地辩解说,动态的供求限制因素会阻碍这种正向关系的继续保持。在供给方面,当增长率较高时,很可能发生组织上的困难,而在需求一方则最终由于需求所造成的支出而出现报酬递减。上述论据含有一个钟形函数,即盈利能力在初始阶段是递增的增长率函数,但越过某一点,增长的不经济开始“占优势”,同时盈利与增长的关系变成是负向的。
六、企业增长理论的最优化
约束条件:规定企业的评价比率必须达到大于或等于由最危险的劫夺性公司确定的估价比率(资本市场通过合并和接管机制给估价比率的值施加的一种约束)。最优化形式为:
S·t:
v≥
指资本市场约束。假定已知一个增长——估价函数,在该函数中v超出了g的某水平,V与g的关系就变为负向关系,那么经理人员将面临一种抉择(见下图)。
I1m
图1 企业的增长理论
他们可在可能达到的最高的管理的无差异曲线Im3与增长——估价函数之间的切点g*、v*取得无约束最优。然而,假如这个无约束最优将产生一个不符合资本市场约束v≥
要求的估价比率,那么通过
、
的约束最大化解法便可求得最优增长率。
戴维.W.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