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企业必须遵循企业内部发展规律(寄竹微博第1713篇)
(2018-12-12 14:47:53)
标签:
国有企业改革 |
经营企业必须遵循企业内部发展规律(寄竹微博第1713篇)
仁立墨人 寄竹 原创 写于1993年
我国企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经营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搞经济建设,就是因为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而吃了大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说到底是把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企业。反过来说,现在的国有企业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要建设真正的企业,就必须按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来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了发展企业,出台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只能导致失败,或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失去发展的机会。企业的发展规律从广义上讲包括企业的本质、进化、生存、成长和发展等规律。那么,这些规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在企业改革中如何加以遵循呢?想就此谈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的本质规律
企业的本质问题涉及的是对企业的根本认识。它是企业理论的基本命题。企业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企业是什么的问题。企业的本质是企业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企业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企业的基本规定性。在今天,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企业观就是要解决什么是企业的问题。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认为,过去经济学家们建造的理论大厦之所以发生倾斜是因为他们常常忽略对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的考察。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在经济理论中企业有被长期忽略的历史。在西方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经济学家对企业的起源、本质及成长进行过描述。因为企业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使利润最大化。是科斯(R·H·coase)和钱德勒(Alfred·chandier,jr·)等人开创了对企业本身的研究。为此,科斯曾宣称只有他创立的经济分析法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尽管在西方“企业”并没有被列入大多数经济学历史的主题目录和包括在大多数百科全书中,但企业却仍然像市场一样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近年来,随着科斯经济学说由旁门左道变为主流经济学,一场企业定义革命已经在西方悄然开始,以企业理论为核心的新经济理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确立,从1979年蒋一苇的企业本位论的提出,到1992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的发布实施,实际上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心业已转移到以企业为对象的领域上。但是在理论界,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未引起大多数经济学者的注意,特别是关于企业本质的认识,还缺乏理论上的突破。对企业的定义还停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时期。这直接影响企业改革的深入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进程。没有适合市场经济的企业概念,把国有企业建设成真正的企业就难以进行彻底,企业也难以同市场一样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可贵的是童大林1982年倡导的企业学研究近几年来有了相当的起色,有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望对企业定义的研究有重大突破。
我认为企业的本质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功能本质,即具有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功能;二是结构本质,即具有生命力的人机结构;三是历史本质,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四是社会本质,即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其社会本质是不同的。正像人一样,无论处在什么社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意识思维的本质。企业也是一样,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下的企业,必须具有前三个本质才是真正的企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样几点:
1、允许企业合法占有他人财产,企业经营财产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占有既可以是所有人占有也可以是非所有人的合法占有。企业只要合法占有他人财产(国家财产和非国家财产),其占有权利就应得到法律保障。
2、企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仅能创造物质产品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财富的增殖,即把产品变成货币。从现代意义上讲,今天的企业再也不是产品的生产者,而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者。只有把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特别重视和强调企业内在能力的作用。在同一社会条件下,即使市场环境不太完善,只要企业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的内在能力较强,仍然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们所说的内在能力是指企业占有财富的行为能力,创造财富的物质能力、技术能力、研究与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和实现财富增殖的经营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竞争能力等。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今天,更应加以强调和重视。
4、企业具有生命力的人机结构的基础是健全的经营机制,它是企业的内部稳定器。
5、企业同市场一样,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的。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体。企业绝不是市场经济的被动者。企业应该操纵市场,主导市场。每个企业在市场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6、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主体,对国家制度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们就业、生态环境和人民消费有着重要责任。在这个意义上说,仅把企业看成是利润机构则是过时观念。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机构。
二、企业的进化规律
企业的进化是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意思,是指从非企业演变成原始企业、近代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过程。企业是个历史概念。企业的进化存在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企业的起源和形成机制;企业进化的进程;企业进化的影响因素和进化机制。在这里我们还要有另一个企业观,即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我国的企业是四个企业进化阶段的交叉混合。在企业形成上既有原始企业、近代企业的痕迹,又有现代企业、现代联营大企业的一小部分特征。所处的时代既是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代,我国经济又比较落后。因此,我国的企业改革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遵循企业的进化规律。
1、企业的起源机制告诉我们,原始企业这个生命有机体诞生的基本条件是:(1)市场贸易的发展是企业生命起源的“原始大气”环境;(2)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是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3)商业资本是企业起源的物质条件;(4)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企业起源的重要前提和催化剂。由此可见,在我国承认市场的重要作用,搞好必要的社会和劳动分工,承认资本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努力。现代企业的起源机制告诉我们,现代企业的产生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其出现的原因、时间、地点和方式是:(1)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比市场机制的效率更高,企业内出现较低成本和较高的利润的时候;(2)企业内部多单位化;(3)一个企业内的许多单位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管理科层制以后才能实现,即出现了以管理职能为职业的阶层;(4)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由此可见,在我国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使新技术和市场不断扩大,前者使商品的产出和转运成为可能,后者则使吸收产出成为可能,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要条件。在条件成熟的企业中,以建立科层制、单位内部多元化为突破口,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使这些企业进入现代企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国家尽快形成经理市场,使企业家成为职业阶层。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放到与建立市场体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要看到管理协调的手比市场调节的手更重要。现在有一种倾向——忽视企业管理的倾向。一搞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的地位不象前几年提的那么响了。
2、企业的进化过程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原始企业经过了大约400年的历史才进化到近代企业阶段。个别原始企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740年,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近代企业进化到现代企业大约经历了150年,现代企业进化到现代联营大企业大约经历了50年。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历史仅仅才有几十年的历史。从而启示我们搞企业改革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企业的进化程度也是不平衡的。沿海发达地区应以发展现代企业为主。中部地区应以近代企业的形态为主。西部和较为落后的地区应从建立企业的一般形态开始。(2)企业的进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原始企业阶段商品经济水平较低,企业的形态以独资和合伙的形式为主。近代企业阶段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企业有了独资、合伙和公司的形态,这时主要以近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为主。现代企业阶段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独资、合伙和公司的立法更加完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此外还有合作社等形式。这个阶段,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作社为主。现代联营大企业阶段商品经济相当发达,除上述企业形态外,其主要形态则是现代联营大企业(如跨国公司、企业财团等)。(3)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下的企业,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三种:独资、合伙和公司。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多以所有制的形态划分,从而限制了企业占有财产的形式,经营财产的方式比较单一,也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导致企业形态的扭曲,难以被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由于单一所有制的企业形态,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国际惯例,从而限制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
因此,把企业的法律形态与所有制形态相区别,尽快建立以独资、合伙和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4)在企业进化的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国家指导企业发展的政策,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经济落后地区,以发展独资和合伙企业为主,并在注册、税收、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以利于其发展。在中部地区,除发展独资、合伙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这一地区,应在发展合伙企业的基础上,推进初级股份公司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为主。国家应给予地方较大的立法权限,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企业政策。在沿海地区,发达的大中城市,除大力发展独资、合伙和合作社企业外,要积极推进股份制。近期重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抓股份有限公司的试点。稳定发展股票市场。以非上市公司居多,稳定发展少数上市公司。这些地区的发展主要是防止过热现象,必须看到我国企业的进化历史还是很短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企业。在国有企业形成现代企业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解决企业自身和相关的立法等工作。
3、企业的进化机制告诉我们:企业的进化速度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国家的基础设施、金融的发达程度有关。美国就是一个例证。美国原始企业的产生比英国等国家晚四百多年,而从原始企业进化到现代企业用了不到150年的时间。现代企业的形成还不到50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银行业、铁路、邮电通讯、商业等早于工业企业的发展。鉴于此,我国现代企业的腾飞关键也在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
三、企业的生存规律
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两大主题。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延续。企业的生存规律就是表明企业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方式。它体现企业生命系统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有机体的生命运动;二是企业有机体对外的适应。企业生存规律启示我们,在经营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必须有正常的机能系统。企业生存的直接外在表现是不断实现有效经营。要有效经营,实现经营目标,必须有健全的机能系统。一般来说,企业有两套机能系统来确保有效经营。一套是由营销、生产、人事、财务和研究与发展构成的企业机能系统;一套是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组成的管理机能系统。这两套机能系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国有企业要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做到:(1)把营销作为企业的中心;(2)采用国际新企业生产理论;(3)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4)改革财务职能,把企业融资、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作为财务机能的中心;(5)把创新作为研究与发展机能的中心;(6)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企业的战略问题常抓不懈。
2、健全的经营机制是企业生命有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础。生命机理告诉我们,有机体内存在某种机制,当体内某个系统或机能发生变化时,它通过反馈进行自组织使机体内环境稳定。企业的经营机制就是起的这个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具有健全的经营机制,从而确保企业的生存。企业经营机制的子机制很多,最主要的有;(1)自负盈亏机制;(2)自我调节机制;(3)自我约束机制;(4)动力机制;(5)技术进步机制。
3、企业的外部适应主要是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比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是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1)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特殊行业的企业由国家直接管理。部分行业的企业采取包干的办法。小型企业拍卖或实行租赁。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则有步骤地推行股份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制,已采取股份制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中型偏小和小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已实行股份制的按股份制体制操作。(3)把赋予企业自主权利与培养企业行使自主权的行为能力相联系相统一。(4)明确企业与市场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本身就是市场,市场是由无数个企业组成的。(5)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企业进出产业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应在消除企业进出产业的壁垒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4、单个企业难以存活。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建立起企业的生态系统。企业的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顾环境因素而改革或设计企业系统,很难成功。建立企业生态系统需要做如下工作:(1)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2)使企业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3)必须建立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企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4)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动渠道;(5)完善企业种群和企业群落的结构。
四、企业的成长规律
世界上的企业虽然千差万别、形态各异,它们却存在着基本的成长规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死亡理论、企业成长途径和方式、企业增长理论构成了企业成长理论的基本内涵。企业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经营企业、搞企业改革应该弄清这样几个问题:
1、任何企业都存在生命周期。在西方,一般认为公司的平均寿命为30年。企业如果生产相同的产品就会衰退。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1)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同的。所以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政策绝不能搞一刀切。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2)虽然国有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企业,但也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来说,都到了成熟后期的阶段。必须进行脱成熟化,使其蜕变为一个全新的企业,或者分解为若干个不是自我的企业,或者走向死亡。(3)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设计自己。
2、企业作为以一定财产为物质基础的人的群体组合,并非是永恒的社会存在。企业总是基于同一社会使命而降生的,但不同的企业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和死亡过程,或长或短,有的很快夭折,有的长命百岁。企业的死亡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最终都会死亡,或者实际死亡,或者名义死亡(演变为更高级的形态)。西方一些国家曾对一些公司进行过样本分析,发现10年前开始调查时还存在的公司有1/3最后消失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死亡率。其中80%的死亡是由于被接管和收购。死亡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产生于经营者自身。高度发展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实力和竞争力。无论哪一阶段,根本的原因在于经营成效低下,缺乏偿债能力,失去作为经济实体的基本品质和能力。通过建立破产模型可以提前预测企业的破产。企业的接管和兼并有一定的时机和条件。
3、企业成长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揭示我们,企业的成长分为两类,一是从小企业——中企业——骨干企业——大企业——超级大企业的成长型;一是从骨干企业或大企业直接成长为超级大企业。企业有四种成长方式:通过获得专有技术使企业成长;依靠企业内部扩张使企业成长;依靠专业化使企业成长;依靠企业兼并实现企业成长。
4、企业增长理论提示我们,企业的增长随企业规模和寿命的递增而递减。因此,并非企业愈大愈好,企业的增长速度与企业的寿命的长短有关。企业的增长——盈利函数是钟形函数。许多产业中生产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原有企业的增长。企业的增长与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比率有关。因此,在经营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时,必须考虑企业增长最优化问题。
五、企业发展的规律
企业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企业的发展,如大企业的发展;一是指国家整体企业的发展,如我国企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和水平。企业的发展理论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的未来。这一理论启示我们,经营企业、搞企业改革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遵循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企业的改革方向。该规律告诉我们,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生命活动机能的提高。提高的是企业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的能力,这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企业发展的方向有企业的大型化、多样化(企业形式的多样化、经营多角化和全球化、微型企业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企业实现发展的途径包括四个环节,企业集中化过程、分散化过程、大中小企业并存和企业集团化过程。现代企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期阶段、成熟阶段、脱成熟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采取的不同对策。
2、由于我国企业有着特殊的发展经历,所采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工厂向企业实体的转变;尔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经过10—15年的发展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再经过10—15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气候就得以形成。此时我国就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1)对大企业来说,要在3—5年内实现法人公司的组织形态转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快成为投资主体,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实现公平的税率。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在完成了向现代大公司的转变之后,将进入全面正常的发展时期。大企业应该在分析本行业所处的产业位置,产业所处的寿命周期和本企业的寿命周期的情况下确定企业的基本走向。如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多角化战略、内部扩张型战略或外部扩张型战略。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在资本雄厚的时候,应先进行向前向后的结合,实现以本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系列化。在实现企业集团的初级化以后,走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提高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内部扩张型的企业发展之路。经过一、二十年的奋斗,现代大企业已成长为现代新型集团公司或联营大企业,这时再向大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向发展。(2)对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做如下工作:完善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宏观指导体系;把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主体。把振兴中小企业看成是大企业走向振兴的重要出路,它们是大企业下游产品的需求者或销售者。也要看到发展中小企业会加速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步伐。中小企业所采取的主要发展战略有组合战略、参与企业联合、企业集团的系列化和中小企业的融合化。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内部扩张。实现独立自主经营、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形成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则是中小企业的长远之计。
4、我国企业发展的未来。(1)
企业面临的未来环境是:企业国际化问题;工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各国国家管理体制正在进行变革;企业生态系统内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决定和影响未来企业世界的跨世界企业理论是: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下的联合制理论。即企业组织形态愈来愈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其采取何种联合组织的形式。企业采取联合组织的前提是产权界定,产权的方式决定联合的内容。现代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是企业采取联合制。企业在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决定的条件下确定所适宜的联合形式。(3)未来企业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由现代企业向联合大企业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走向成熟和高级化。
文章来源:国务院发展中心《调研材料》〈1993〉第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