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鼓浪屿

标签:
鼓浪屿旅行文艺女青年旅游 |
分类: 行走江湖 |
鼓浪屿,曾经是一个适合久待的地方。
在
这个面积仅有1.7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密布着大量风格各异、造型优雅、装修考究的近代中西方公馆、别墅,还有晚清、民国时期各国的领事馆、教堂。每一座
建筑,每一处庄园,都是一部活历史,无声诉说着昔日主人的辉煌荣耀和风雨兴衰。如今,这些地方有的成为博物馆、展览馆,成为公共景点,有的变身为酒店、餐
厅、咖啡馆,还有的因无人问津而饱经风吹雨打,成为危房,没入荒草中。这些命运不同的庭院,虽繁华落尽,却风韵尤存。
在这个小岛上,你毫不费力就可以绕岛一圈,不仅能听闻惊涛拍岸,饱览花繁叶茂,看遍奇山怪石,更能从鹭江穿梭往来的货轮,彼岸奔波的车流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身上感受到这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活力。
而这些,只是鼓浪屿万种风情的冰山一角。
曾几何时,这座小岛焕发着春光,活力蕴涵于它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个毛孔中。从白天到黑夜再到黎明,生活在岛上的居民,来自于各地的
游客,还有随处可见的流浪猫、无家狗,既是这座美丽岛韵味的见证者,也是它艺术美的创造者。多少游客来到这里便忘却世事纷扰不忍离去,又有多少在岛生活多
年的常住民,曾经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外来者,却是经受不住她的诱惑,抛家舍业来到这里,开始新的生活,一待多年,不忍离去。在鼓浪屿,漫步于蜘蛛网一般迷布
的街巷,在百年老榕树的根须下驻足凝神,在青苔密布的砖瓦墙前静息怀想,在城市之中闹市之外寻一片内心的宁静,何尝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这
就是鼓浪屿,每天都有数万、十数万游客跋山涉水,慕名而来。蜂拥而至,多数却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他们只是要按图索骥,寻找各类宣传资料上广泛刊载的
所谓的著名景点,疯狂的拍照,无节制地购买所谓的土特产,然后急匆匆赶往下一站,重复已经不能再枯燥乏味的动作,直到精疲力竭,自以为可以满载而归,其实
不过是能在人前炫耀一声“我来过”。打心里真为这些游客不值,如果他们能够停下急匆匆的贪婪的脚步,恐怕所获也比这样赶场多。
慢
我们的鼓浪屿之旅,是在厦门一年中差不多游客最少的季节——元旦与春节之间的空档里进行的。此时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特别是北京,正遭遇严重的雾霾污染,不少人都患上了“北京咳。”而厦门却是风和日丽,阳光温暖,空气清新,正适宜游玩。
厦
门一年到头旅游旺季居多,听当地人讲,每年三月开始,持续到十月,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这之后还有元旦和春节假期,同样超负荷接待。所以能稍微闲暇一些
的时间也只有冬季的短短几个月。连住宿的家庭旅馆的阿姨也说,这个季节来厦门最好,因为游客少,不但房间好预定,也不至于走到哪里都是摩肩接踵,可以舒心
游览美景。
但是即便在所谓的旅游淡季,每天也有近两万外来游客同时在岛,渡轮码头一天到晚都站满了往返的人流。再加上岛上生活的近两万的本地居民,鼓浪屿上的人口密度也已经相当大了。我不敢想象去年的春节旅游高峰,十数万人同时在鼓浪屿,是怎样的一种景象。那时节来鼓浪屿,不知道是看风景,还是体验人挤人的“风景”。反正我是再也不会在旅游旺季主动去热门景点凑热闹的。
厦
门是一个海岛,鼓浪屿也是一个海岛,从一个大岛的机场到渡向另一个小岛的码头,乘坐机场的大巴车,票价十元,二十多分钟即到。再花8元钱买一张往返渡轮
票,几分钟就登上了鼓浪屿。选择大巴,既方便快捷成本低,也免去了搭乘的士被宰客的隐忧。后来在海滩听一位卖麻辣烫的河南妇女讲,在厦门做餐饮的小贩多是
河南人,开出租车的多是安徽人,本地人较少,载着陌生的外来客绕路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要当心些为好。
我们提前在网上预定了鼓浪屿一家
广受网友好评的家庭旅馆。出发前,手机上就收到了旅馆发送的路线指引短信。即便如此,登上鼓浪屿之后,还是被岛上蜘蛛网一样迷乱的街巷搞的晕头转向,因为
像迷宫一样鼓浪屿,街巷不但蜿蜒曲折,还彼此连通,绕来绕去很容易就走回刚走过的地方。而旅馆的路线指引短信又有一处错误,拐来转去,很快就找不到下一个
指示标。我只好拿出手机,想靠导航引领抵达目的地,却发现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也很难准确指路。后来才得知,鼓浪屿上没有电信运营商的基站,所以手机信号时
好时坏。
已然知晓鼓浪屿上的街道排布毫无章法,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反倒不必刻意去逛多少地方,只是随心所欲到处走走,只要陌生的地方
都去看看,反而到达了岛上的绝大多数地方知名的不知名的有特色的地方,有发现,没有留下遗憾。旅行就是这个样子,随兴所至,反倒比按图索骥更充实更能收获
惊喜。
如果用一个字可以代表鼓浪屿上的生活,那么非“慢”莫属。在这座步行一个小时便可以环岛一周的小岛上,既没有家用小汽车,也不可以
骑自行车,整个鼓浪屿只有几辆执法车、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运送车等,再就是供旅客选乘的电瓶车。在这里,一切货物、日用品的运送,都要靠人力板车。在游
人如织、人声鼎沸的热闹街道,你经常可以听到车夫提醒路人让路的吆喝声从身后传来。正是这种有意无意中打造的慢节奏中,各种文艺小清新成为主流,各个流派
的文艺女青年一边寻梦,一边造梦,成为一景。
鼓浪屿的清晨,是在无声无息中开始的。如果你要醒来,那是因为不得不醒,即便是日上三竿头,
隔壁的房客也不会制造各种声响打搅你的好梦。鼓浪屿上狗多,却难闻犬吠。早起的人们安静地洗漱完毕,吃了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或开工上班,或走街串巷,
寻幽访古,各忙各的事情。只有到了商贩密集的地方或游客往来的码头上,你才能感觉到这里原来这样的热闹。
鼓浪屿上家庭旅馆随处可见。我们居住的这家,深藏在泉州路的一个小巷子里,虽然从码头走过来没有多少距离,却要弯弯绕过十多个岔路,找起来颇费
力气。旅馆是一座临巷的三层小楼,前后左右却被各个年代的建筑包绕着,贴得最近的,是一座年代久远却无人管理的危房,从蛛网密布的窗户往里看,空荡荡的只
有尘土和破旧的家具,胡思乱想的话会让人害怕。站在三楼的露台往前看,院子中间是一座古朴大方的老别墅,虽然不知道名字,但是也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只是
如今人影稀疏。
我们住在旅馆的三层,三层应该有两个房间,我们住在302,却没有发现301房间,仔细探查了好几圈,才发现房门隐藏在楼
梯口的上方,需要攀爬梯子才能进入。房间很小,靠窗的三面墙之间夹着一张单人床,就像是胶囊公寓,最适合旅费有限的单身背包客。我们的房间是个套间,房间
不大,电脑电视一应俱全,墙上还有一台壁挂式CD机,床边墙上的柜子里排满了音乐碟片,窗帘、床单干净清爽,色调搭配也好,布置得文艺而温馨,让人忘却旅
途的生疏陌生感,很有家的感觉。
走出房间,就是露台,矮墙上摆满了花花草草,有几把长腿三角圆木凳散放在墙边,如果是夏日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很适合赏
夜景、看星星,远处隔着鹭江就是厦门,而背后灯火辉煌的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峰。和露台相邻的,是厨房和餐厅,每天早晨有早餐供应,阿姨会在前一天统计每
人食用油条和鸡蛋的数量,小菜和粥是不限量的。每天早起,房客们陆续来到餐厅就餐,早到的客人吃完饭,会根据提示将用过的餐具收拾走,不影响后来者就餐。
每当此时,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游客,会坐在一张饭桌前,拉拉家常,聊聊在厦门游玩的心得,然后各自散去,各自去寻找各自的风景。
劣质商业文化正在侵蚀毁灭鼓浪屿
如今,在鼓浪屿待的时间稍久一点,你就能慢慢感觉到,这座风靡数百年的小岛在急功近利的商业模式的冲击下,越来越分裂,越来越浮躁。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在被翻新,被装修,斑驳的墙壁、锈迹斑斑的铁门被刷新,破败的室内装饰物、家具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粗制滥造的复古仿品。
这座只有1.78平方公里的小岛,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清静古朴的典雅文化节节败退。越来越多的地方游客云集商贩活跃,越来越少的地方不被搅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到此一游,越来越少有人真正会用心发现这里的美。
来到鼓浪屿,才知道如今这里申遗进行时。或许等他们申遗成功,我们这些普通外来游客,就不太可能买一张8元渡轮票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在中国的其它地方,申遗都成了收取高价门票的通行证。
而随着一座座老旧建筑的商业化改造,你会发现这些矫揉造作的各种所谓风情店,粗制滥造又同质化,好像所有的店面都文艺而清新,事实上却只是粗鄙的商业模仿,毫不留情地侵蚀破坏者美丽的鼓浪屿,想要将其毁灭,如同丽江。
再
看看那些所谓的闽南特产风情小吃吧,大量的抄袭模仿,从业者却只是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让人看不出多少人是真的用心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偶尔有几家成
功的店面,招牌却又会被抄袭模仿到满大街都是,让人不辨真假。还有那些假冒的“台湾小吃”,和对岸台湾的夜市对照一下,无论从制作过程到品质口味,相差都
在千万里。
临近离开厦门的一晚,在菜市场买了海鲜准备回到旅馆请阿姨做,买回去之后才发现,捆绑螃蟹的绳子浸了水之后居然比蟹子还重,其
它种种,卖给本地人的价格也比卖给外地人贵许多。听阿姨讲,她有一次在小贩那里买饼子,一元一个,有游客碰巧也要买,就向她打听了价格,结果就被小贩责怪
多嘴,因为他们卖给外地游客的价格是三元一个!这就是鼓浪屿,让人爱也让人无奈。
对于每一个喜爱鼓浪屿的人来说,无疑都愿意鼓浪屿永远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可以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地方,而不是在为了眼前蝇头小利不顾未来的地方。只是,当下的中国人缺的东西太多,又太擅长干不留后路的绝户事,这也就难怪开发一块圣土,留下一片沙漠的事情屡屡发生了。
鼓浪屿安静无人打扰的海岸,正好引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