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酒瘾真经【二】地利篇

标签:
酒局酒瘾酒桌地利家宴饭店里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尽管爱酒之人无时无处不想喝酒,但要真正达到“人酒合一”的境界,除了天时,还要注重地利。
在高级饭店里喝酒的,大多是酒肉朋友。特别是身份显贵者,你若搞什么“家宴”,他肯定会误以为你不重视他。在饭店里就坐,学问很深很杂。如果碰上久经沙场的人物,你在安排座次时就要很费一番脑筋。他越是谦虚不想去的座位,你越要想尽千方百计让他入座。中国人对座次特别讲究,即使是闲暇出游,中间的那人肯定是一把手,两边的肯定是副手。酒桌是中国几千年上下尊卑秩序的缩影,万万马虎不得:东家一般坐在主陪的位置上,左右两边分别是主客、副客。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般坐在主副客席上。“主陪”对面是副陪,这种座次安排很有意思,颇有一把手二把手较劲的意味。酒桌上有一句行话:要想喝得好,副陪先把主陪办倒!在总的战略方针上,主陪和副陪一般保持一致。如果主副陪出现分歧,往往会被客人反戈一击,将主副陪“办倒”,老百姓俗称“倒陪”!---烧火做饭时,如果遇到逆风,烟会顺着烟囱逆向吹进屋里。
在酒桌上,主陪的“统领”作用很突出:酒该怎么喝、几口喝尽一杯等大方针,都由主陪钦定(主陪有时也秀一把“民主”,征求客人的意见)。在大多情况下,主陪的作用是“领酒”、埋单。副陪的作用的“开酒”、“带(领喝)酒”。这一点,很像在单位里 “一把手负责制”、“二把手卖苦力”。如果单位“一把手”坐在主陪席位上,“副陪”只能“代”酒,千万不能有“把主陪办倒”的念头。否则,在工作中,“主陪”会把“副陪”毫不客气的“办倒”的!
在酒桌上,主陪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预防被别人“倒陪”。主陪负责“分清敌我”,使酒局能有条不紊、生动活泼的进行。同时,主陪往往在酒局开始之际表现得相当大度,常常有“一钦三峡水”的惊人之举,起模范带头作用。酒过二巡后,主陪开始出谋划策,调动满桌人喝酒。若有一人按计划被“办倒”,则是主陪的功劳。
我经历过很多酒局,但极少去当主陪(学生们来玩,除外)。至多当个“三陪”。酒桌上毕竟要靠实力说话,如果身体不佳状态不好,千万别去当主陪。酒局不同于官场,如果没有“超人”的能力,尽量别去坐“第一把交椅”。你一旦坐在那里,其他客人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将主陪“办倒”!我们那位年轻时喜欢读韩愈、洗冷水澡、一心想当秦始皇的伟大领袖,据说不善饮酒。但建国后,战友们齐聚一张酒桌,他就把酒量很大的刘、彭等人一一办倒。现在流行一句话,“喝酒不行,工作也肯定不行”。其实,官场如同酒局:主陪要时刻保持警醒。主陪不喝,客人会以此为借口耍赖;主陪狂饮,客人不会尽兴。客人未醉,主陪先醉,客人会误以为主陪怕“埋单”赖帐!
真正的知心朋友是不在“地利”上作文章的。那年我带着小儿去青岛,朋友并未在饭店里安排,而是买了许多烧烤,背一袋(化肥袋)啤酒,来到海边“就坐”。我和朋友一人抓一根鸡腿,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沐浴着腥咸的海风,神侃着高中求学时的往事,一直喝到晚上十一点半。打“的”回家途中,朋友又买了一方便袋“散啤酒”,回到家里继续喝。那一晚我们一直喝到天亮。
最让我怀念的是,高中刚毕业时的“家宴”。顺利渡过“黑色七月”,没有了高考压力,我们五六个同学来来往往一个月,“逮”着什么吃什么。那时我只会做一个菜:蛋炒青椒。有时没有鸡蛋,干脆来点“素”的。但我那帮哥们儿直到今天仍然很怀念这道“菜”。一张小桌上摆二三个青菜,买一瓶高度酒(那年头的酒,都在50度左右),几个楞头小伙子便喝得红光满面!老母亲看着我们的吃相,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我有一位姓谷的同学在四川大学就读,每年腊月初十放寒假后,他便到我家,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直到腊月二十七,他父亲便来接他,顺便把我也接去。我在他家一呆就是二、三天,这几天工夫,我几乎写完他们村庄一半的春联。同学的父亲在村里当文书,笔杆子挺硬。我信手涂抹,他在一旁眯着眼点头微笑。等我写完了,菜也上来了。于是我们爷几个便喝着酒,谈论着书法。老头子豪情万丈,酒后把村里的几个“写手”全招呼来,让他们一一欣赏我的“作品”。前来的“写手”们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晚上,这伙人便在老头子家里“撮”一顿,当然是以“与我探讨”为借口!那几年,老头子最拿手的一道菜也是“蛋炒青椒”!
后来,每逢仲秋,我也替远在异乡求学的哥们去“看望”他们的父母。这些老人们热情的招待着我,拿我当亲生儿子一般对待:番茄汤、拌黄瓜,一色的家常菜。我清楚的记得,有位姓刘的同学,他的父亲是个“红学”迷。从见面到喝完酒,他一直跟我探讨《红楼梦》。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我按照自己的观点给他胡乱解释,他听得津津有味。只要姓刘的同学回家,他父亲便命令他把我约去。老头子送给我的一本《红楼梦》(俞平伯校正),至今我还保留在书橱里。
或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吧?我现在讨厌去饭店里喝酒,喜欢三五个好友在家里聚聚。我亲自下厨,弄几个热乎菜,将自己尘封的好酒拿出来,昏天黑地的喝他娘的一顿,云山雾罩的侃他娘的一顿!搬进公寓后,人人都像住进了“水泥匣子”里,隔着“猫眼”相望不相见,隔壁相闻没消息。十分怀念在平房居住时的时光,隔墙一呼,酒友们闻风而至!
我姑且依据喝酒的地点将酒局分为三类:家宴、饭(店)局、野宴。亲如手足者,我以“家宴”伺候;多年不见者,拉进饭店;多年不见、亲如手足者,干脆去海边、山林、花丛里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