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教师骑行万里家访33名学生

(2006-08-23 11:31:01)
高校教师骑行万里家访33名学生
 
东方今报  范新亚摄
 
万里家访路
   
    郑州—巩义—孟州—辉县—林州—安阳—南乐—濮阳—台前—山东郓城、单县—商丘—虞城—民权—兰考—开封—郑州—新密—许昌—扶沟—周口—驻马店—确山—南阳—邓州—内乡—西峡—卢氏—灵宝—三门峡—新安—洛阳—郑州
    

         马彪是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2004级中专播音与主持专业班的班主任,从7月12日,他就骑着一辆自行车上路了,在39天时间里,共骑行了5000公里,到自己的33名学生家中进行了家访。
         他为什么要奔赴全省进行家访?家访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去?全省奔走中他遇到了什么?学生、其他老师和社会如何看待此事?

    为学生树立不怕吃苦的榜样

    马彪介绍说,他是一名体育教师,同时担任着2004级中专播音与主持专业班的班主任。在他们班共有学生36名,学习都很用功,也很可爱。但在部分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青少年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怕吃苦、意志力不强、花钱大手大脚等。
      马彪是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2004级中专播音与主持专业班第五任班主任。这个中专班原来很“有名”,一年换了4个班主任都管不好。去年9月,院领导让学生科副科长马彪过来当班主任。系主任和他去班上与学生见面时,下面乱哄哄的,领导拍讲课桌,下面的学生对着拍听课桌。

    “过了暑假,学生们就进入了大三实习阶段,有些学生在上学期就进入了实习阶段,表现出的怕吃苦怕受累让我对他们的成长感到担心。”马彪说,有几个学生在实习的单位干了一段时间,几乎都跑了回来。有一个在广告公司实习的学生说,原来她认为在广告公司只在办公室坐着就行了,可到公司以后,领导总是让她出去联系业务,自己都晒黑了,实在不想再干了。

    这让马彪深感忧虑。于是刚一放暑假,他就开始琢磨用一种方式为学生们树立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榜样,教育和改变孩子。经过几天的考虑,马彪作出了骑自行车对学生进行家访的决定。他认为,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能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

    骑行中也曾产生放弃念头

    马彪的行李很简单,一个背包里装着两身换洗的衣服、一张地图、一个笔记本、一个相机和一个水瓶。7月12日,他开始了骑行家访的计划。按照计划,他在当天要赶到巩义市回郭镇一名学生家中,里程约125公里。

    骑到傍晚时,离学生的家还有30公里,可他已累得骑不动了。这一天,他没能完成自己的骑行目标,而是在附近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

    从卢氏到灵宝这一段也很艰难。当天天气特别炎热,在17公里的上坡路上马彪走了将近3个小时,累得喘不过气来的他差点就放弃了继续骑行下去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下来,终于在夜色中赶到了学生家里。
    
     谈及骑车家访的苦和累,马彪说“最多时每天骑车170公里,最长时每天骑13个小时,手握车把骑一天,手都僵了,连矿泉水瓶都打不开”,“天热时,最多一天喝20瓶矿泉水”,“曾在窄窄的公路上,自己一天被发野的货车挤下公路20多次”,“遇上拉煤车多的路段,弄得全身是黑灰,到学生家时,学生都认不出来”。
    就这样,7月12日至8月19日的39天时间里,除3名学生在郑州外,马彪骑行万里家访了其余33名学生。

    骑行带来多种收获

    通过这次家访,马彪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共同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法。马彪说,这次骑行带来的收获让他都想象不到。

    有一名家是灵宝的学生,和父亲已经两年没有互相说话了。在这次家访中,马彪与家长和学生分别进行交流,如今父女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

    “这次家访,可以说在学生中产生了震撼,学生们的许多不良习惯都得到了纠正。”马彪介绍,有一名学生曾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这个学生的家长每月都给她邮来800元,但有时都撑不到月底。而家长为了供其读书,整日以咸菜度日。马彪这次骑自行车来家访,对这名学生震动很大,她主动要求把自己的生活费缩减到每月400元。

    现在,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改变也很大,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再喊累喊苦,有些单位知道马彪的这次行动后,还主动与他联系,让他的学生去实习。

      “在学校,学生们都称我马老师,可是一到家都改口叫‘彪哥’了。”马彪高兴地说。
    7月23日,是马彪39岁生日。那天,他到达濮阳市台前县清水河乡李文可家。学生居然记得他的生日,没给他打招呼就让家长准备了一桌饭菜,还有一个大生日蛋糕。“当天,清水河乡的乡长、书记听说了,也专门带着饮料去看我,还说‘这么热的天,骑自行车到全省家访真不简单!’”
        家访是一种久违的温情
    虽然知道马老师要家访,但许多学生表示“想着就是说说,谁知道真的来了”。
    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科科长郑权说:“现在,全国来说,中专阶段的学生管理特别是艺术学生管理,都是一个薄弱环节。马老师的家访是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也实现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他说,学生教育是社会问题,学生一般有三种面孔: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展现的面孔都不一样。家访沟通可以把这三种面孔叠加“打回”原形。
    有评论者认为:“家访是一种几近失传的记忆,一种给人无限怀想的温情。家访,让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更靠近了,交流也更无拘无束了,由家访带来的正效应——相互信任也更牢固了。”

            本文部分使用了东方今报记者路治欧稿件内容,在此对路记者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