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两块普通的石头被砌在许昌东南18公里处汉张飞祠的门洞两侧,一块石头名为雨石、一块名为风石,每当雨石表面阴湿,用当地百姓的话讲“今晚不下雨明天必下”,而石头表面变干时,“再阴的天也会马上变晴”;而每有大风到来前,风石的表面则会形成一层潮土,用手可触并可擦掉,当地一位退休教师22年间每天来此观察并记录风雨石的变化,“它预报的比天气预报还准”。
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三国时七星坛祭东风并非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依靠的是张飞及时送至军前的这两块风雨石。两块石头为何能准确预报风雨,当地百姓有很多猜测,但究竟为何如此,他们也期待谜底能早日揭开。
风雨石能准确预报风雨
许昌东南18公里处,张潘乡古城村西北隅,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张飞祠座落于此,祠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与不太旺盛的香火相比,张飞祠门洞里砌着的两块“风雨石”则远近闻名。
祠门建于离地8米的高阜上,祠门中间为拱形门洞,上为戏楼,在炎热的夏日,张飞祠门洞里分外凉爽。6月24日中午,前日的一场大雨过后闷热继续,张飞祠门洞里依旧有来此纳凉的村民。
张飞祠坐北朝南,雨石被砌在门洞东侧的内墙上,紧挨地面,一米见方,厚不可知,从表面看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由于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天气刚刚放晴,雨石的中间已经变干泛白,而周围尚留有一圈喑湿,并在慢慢扩散。
77岁的任清彦老人已在此看守张飞祠22年,对雨石变湿又干的情况屡见不鲜,“前天大雨时整个石头都是湿漉漉的,昨天天放晴了,石头才从中间慢慢变干。”
据老人介绍,每有小雨时,雨石表面会变得湿漉漉,中雨时雨石表面会向下滴水,大雨时雨石表面渗出的水会沿着门洞形成涓涓细流,而雨石的变化总在雨水到来之前,一般能提前半个小时,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20年来从未有错”。
风石比雨石略小,砌在与雨石相对的门洞另一侧的内墙上,与灰白色的雨石相比,风石略微泛红,用手触摸,风石表面光滑、稍有凉感。
“有怪风、或风的级别很大时,风石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潮土,用手可以摸掉,但平时石头表面非常光滑。”任清彦老人告诉记者,但人们平时对雨石的关注要远远多于风石。
据许昌市原文联主席、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史友任说,他曾多次来看过风雨石,每次都在天气发生变化之时,“风雨石预报的比天气预报还准,而起预报范围可覆盖周边五十公里左右”。当地一位退休教师刘红亮曾连续22年每天来此观察,并记录下石头变化,“从未有错”。
对风雨石的变化,任清彦老人虽说每天都在关注,却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而对风雨石的来历也并不清楚,这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谜。
当地百姓称之为神物
张飞祠中的风雨石能准确预报风雨在当地并非秘密,百姓们一来敬重张飞的为人,一来视风雨石为神奇之物,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来此祭拜,而在过去,张飞祠的香火远比现在旺盛的多。
风雨石神奇的预报功能不仅仅让百姓觉得此为神物,更为当地农作物的春耕秋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前段时间收麦子,大家都跑过来看雨石有没有什么变化,以此决定是否需要抢收”,任清彦告诉记者,每当农忙时,村民都会跑来这儿看看天气变化,天旱时也来此观察的次数会更多,看是否会有降雨,以此决定是否需要持续不断的抗旱救灾。
据许昌市原文联主席、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史友仁介绍,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中,风雨石的来历也确与抗旱有关。据称,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从洛迁许,当时的许地即在今天的张潘镇境内,随后刘、关、张投奔曹操至许。一日,张飞因屠刀用钝,外出寻找磨石,至玉皇庙时遇百姓蜂拥至庙内求雨,从不信神拜佛的张飞大疑询问百姓:泥塑神胎,怎会下雨?不可听信,还是速速回家。不料却遭人嘲讽:这老天爷有灵,说风就风说雨就雨,并邀张飞同去。
张飞随众人来到玉皇庙,见一老者用神拂照着神台上一块石头轻轻地过了一遍,然后告诉大家:玉帝说明天后半晌先风后雨,至第二日下午,果真一阵狂风过后大雨不停。胆大心细的张飞料定其中石头必有蹊跷,再赴庙中寻问个中秘密,不料老者只道“此乃天机不可泄漏”。张飞一怒,以自己正缺一磨刀石为由欲强行讲此石搬走,和庙中师傅们发生打斗,不愿伤人的张飞见强取不行,只得暂时作罢。
随后,当庙中老者获悉搬石的人即为张飞时,敬重张飞的义气,并主动找到张飞诉说石头的神奇:说老天爷呼风唤雨是假,石头预报风雨才真,他观察几十年从未出错,并愿将宝石送给张飞,张飞千恩万谢。
史友仁说,在当地流传的这些传说,带有着浓厚的神奇色彩,另外在史料典籍中也找不到相关事件的记载,其真实性自然不能相信。为了弄清风雨石的秘密,他曾数次到张公祠,但目前仍无法解释起原理。
史友仁还告诉记者,风雨石还有更为详细的观测方法:风石上除有潮土外,起纹轻将有小风,纹重则大风,哪边起纹则哪边有风;雨石泛潮为阴天,湿湿的是小雨,起水珠为中雨,而上半截显是前半晌,下半截显是后半晌,底部显则为夜间,“但年代久了,现在人们只能看出是否有雨,十分准确,多少年来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和耕作带来很多方便。”
风雨石三次差点被盗
因为风雨石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在当地的名气很大,一些人便对宝石产生非分之想,伺机盗走。
任清彦老人告诉记者,20多年前张飞祠做为学校使用,每天有学生上课、老师居住,所以风雨石比较安全,但自学校搬走后,虽然做为许昌县文物保护单位,但张飞祠无人看管,逐渐破落不堪,风雨石两次差点被盗,“有人在雨石的周围打洞,将石头周围的砖快撬开,准备把宝石偷走,但幸好被人发现,没有盗成。”
有此事件后,任清彦老人便和老伴搬到张飞祠内居住,义务看护这两块石头,但就在五年前,还有一伙人试图盗取,“那伙人下的功夫更大,雨石周围被挖进去半米深,但还没挖到底,而雨石表面有一米见方,可能盗贼感觉石头太大不好轻易盗走,就放弃了。”
任清彦老人对此事心有余悸,连忙找人用水泥将雨石周围的盗洞填实封堵,不过77岁的任清彦对风雨石的未来颇为担心:现在怎么说还有他们两人看守,但风雨石的未来怎么办,这么好的东西要是真被人盗走,或卖到什么地方,那该怎么办?
千年谜底何时解开
风雨石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谁也说不出其中奥秘,当地百姓在和记者谈话中也迫切希望有专家能解释其中秘密。
任清彦老人告诉记者,有人分析是因为风雨石被砌在门洞内壁上,石头外有两米厚的土墙,石头上方是厚厚的砖墙,而石头下方又是8米厚的土甬道,所以这个地方比较潮湿,石头比在其他地方容易感受天气变化,能在雨水到来之前起到预报作用。
但这种看法也被一些村民否定,因为肯定是先建祠,然后才把石头砌在墙内,这就说明当地人在建祠前已知道风雨石神奇的预报功能,才把它们砌在墙内,而“风雨石原先存放之地也不一定非常潮湿”。
另一种疑问是,大雨前石头会向下滴水、再大还可成小溪,但雨石周围的砖块却并未出现一点水滴,这又让当地百姓相信问题还是在石头本身上,雨石或许是由某种特殊材料构成,感雨功能较强。
既然是石头本身的原因,当地人曾在晴天连续将水泼向石头,但石头上的水迹转瞬即干。围绕雨石的各种猜测都得不到一个合理、无懈可击的解释。
雨石的变化非常明显,被众人谈论很多,而风石由于变化没那么明显则显得更为神奇。任清彦老人说,他几次在大风到来之前看到风石的变化,石头变得冰凉,用手可触摸掉一层潮湿的沙土。对一些人说风石不管用的说法,任清彦老人给予反击:建祠时先人肯定发现两块石头都有预报功能,才把它们砌在门洞两壁上,这说明它们肯定是管用的,只不过时代太久一些观测方法没以前那么细致了。
面对围绕在风雨石上的团团迷雾,当地百姓心中的一个愿望越来越强:宝石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谁能给他们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风雨石谜底急待揭开。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符光宏听了记者的简单介绍后,对两块石头能准确预报天气作出了初步判断,他认为,当地人所说的雨石的材质应该是非常致密的,矿物颗粒也比较细,这样材质的石头吸湿性比较差,而在下雨前,要有一定的湿度前奏,空气湿度比较大,这样就会很容易在这种石头的表面形成水质薄膜。而所谓的那块风石的表面应该比较粗糙,在大风来临之前,一些灰尘就在一定空气湿度的作用下,积落在石头的表面。
但最后符光宏又称,因为没有见到这风雨石,也不了解周围的具体环境,所以目前只是理论上的判断,如果要真正揭开风雨石的谜底,还必须到现场仔细勘察,才会有确切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