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台胞和他的1200万元助学基金

(2006-07-07 07:13:50)

www.zynews.com  2006-07-06 17:32   中原新闻网-郑州晚报
视力保护色:

  核心提示

  “钱,在没有吃喝时很重要,但有了吃喝之后,怎么去用更重要?选择帮助穷苦人,我心里很享受,这是我人生的乐趣。”今年6月下旬,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84岁老人杨景尧,把300万元捐与家乡的文教事业。杨景尧先生1989年从台湾回到家乡,先是建立了一所中学捐给国家,然后又设立了杨景尧文教基金会,

资助长葛籍的贫困学生,截止到目前,杨景尧先生捐向长葛文教事业的资金已达1200万元,使长葛市近万名学子受惠,500多名贫困生得以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其中38人获得了硕士学位,2人获得博士学位。

http://www.zynews.com/images/2006-07/06/xin_57070306172964321381.gif

杨景尧在给受资助的大学生写回信。

http://www.zynews.com/images/2006-07/06/xin_15070306173078348962.gif

杨景尧先生捐建的淑君中学。

  一笔300万元的捐助

  后河镇后河村在长葛市的西部。7月1日,记者刚进入后河镇,就在路的北侧看到有一栋3层高的楼房,上面悬挂着“杨景尧文教基金会”几个大字,在基金会的路对面是一所中学,门口挂有“淑君中学”的牌子。

  在后河镇打听起杨景尧来特别容易,无论是老者还是孩童,都知道他的住处。在淑君中学门口,一位中年人告诉记者,就在几天前,杨景尧先生再次拿出300万元,捐给了长葛市的文教事业。

  杨景尧先生的家在后河村的最北部,他介绍说,这次捐出的300万元将使用在3个方面,淑君中学已经建成16年了,要用100万元再建一栋新教学楼。学校目前有学生3000余人,有时学生家长来看孩子,连个停留休息的地方也没有,恰好在学校旁边有个河道,他想用100万元改造河道,在两岸栽上树木,设置一些石凳石椅,并安置一些健身器材。剩余的100万元将注入到“杨景尧文教基金会”中。

  16年累计捐款1200万元

  杨景尧是1947年离开家乡长葛的,当时他已经结了婚,1948年时去了台湾,这一走就是40多年。

  因为他坚信能很快回到家乡,所以一直没有再娶,1979年他和家人取得了联系。

  “当看到家乡破败的学校时,我找到了报答父母的方式。”1989年,杨景尧终于回到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当得知父母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后,杨景尧大哭一场。他当时灰心到了极点,感到人生、财富都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他又想,自己的钱是父母“给”的,现在父母不在了,通过捐资助学,不也可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1990年,杨景尧出资120万美元,在后河镇建起了一所中学,无偿捐献给了后河镇政府。为了彰显妻子孔淑君奉养双亲、抚育子女的懿德,杨景尧特意把这所中学命名为淑君中学。

  1992年,杨景尧处理完在台湾的产业,回到家乡定居。第二年,他在淑君中学高中部设立实验班,面向长葛市招收成绩优异、家庭困难的初中毕业生。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每月每人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另外每年还免费发放两套校服。

  在建设淑君中学时,他就有设立“杨景尧文教基金会”的打算,但有人劝他说,如果设立基金会,按照规定,就要把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银行,而资助资金仅靠银行的利息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本金就会越来越少,但如果投资企业,就可以把企业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基金会。

  他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办起了企业,但直到1995年,所办的几个企业也没有一个赚钱的,杨景尧害怕把钱都赔到企业中去,毅然从企业中抽出30万元设立了“杨景尧文教基金会”,后来又把基本金充实到200万元,成了当时我省唯一的一个由个人捐资设立的公益性基金会。

  受资助大学生已有500多人

  杨景尧介绍说,“杨景尧文教基金会”的主要资助对象是长葛籍的在校贫困大学生。截止到目前已有500多名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其中有38名硕士和2名博士。

  受资助的大学生有3个条件:家境比较贫寒,考上的大学属于重点大学,必须是长葛籍的。

  “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目前资助对象只好限定在长葛范围内。”杨景尧有些无奈地说。

  “杨景尧文教基金会”资助大学生的费用,有每年2500元、2000元、1800元、1500元和1000元5个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仍不能继续学业,杨景尧会以个人的名义再追加资助金额。

  杨景尧举例说,前几年有一位名叫赵刚的大学生,考入郑州的一所大学,并获得了文教基金会的资助,但当杨景尧知道赵刚家庭条件特别困难后,就吩咐赵刚每月可以到自己在郑州办的富基公司领取200元的生活费。

  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对那些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在长葛市城关镇有一名姓朱的学生,靠父亲蹬三轮车供他读书。2002年时,朱考上了大学,无奈之下他向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提出了助学申请,但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家访调查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的家。经过多次寻访才知道,因为盖不起房子,朱和父亲只能在建筑工地借宿。当工作人员在一处建筑工地找到他“家”,把1800元助学金交到他父亲手上时,父子俩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捐资助学源于坎坷经历

  “虽然父亲非常支持我求学,但我还是没能进入大学接受深造。”谈起设立文教基金会的想法时,杨景尧说,设立这样一个基金,一方面是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外还和自己的大学情结有关。

  杨景尧1923年出生于长葛市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官至兵部尚书,曾为光绪帝讲过史书,在当地有“帝王师”之称。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杨景尧从小衣食无忧。但在他12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卧病在床。到13岁小学毕业时,又遇大旱,家中更加困难,上初中的3元钱学费也没了着落。杨景尧父亲表示,就是把所有的田产卖掉,也不能让景尧辍学。

  “如果不是日军的侵略,我肯定会非常顺利地读完大学。”杨景尧说,1944年4月,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的他,准备返回家拿钱去重庆考大学,当他到家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计划在家住一晚再走,不料想第二天天还没亮,日军便进入了长葛市的后河,不准任何人外出,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就这样,杨景尧错过了考取大学的机会。

  日军投降后,杨景尧成了一名小学教师,但在他的心中,大学的梦想仍没有破灭。父亲对于他想出去闯荡闯荡,如果有机会继续考大学的想法非常支持,于是,杨景尧在1947年离开了家,1948年去了台湾。

  

  虽然杨景尧从1989年回到家乡后,在5个省区投资建设了大小13个企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企业大都经营艰难,根本无力向基金会注入资金。为了维持基金会运转,杨景尧只好每年另外拿出个人存款投入其中。为此,他的经济状况日渐窘迫。

  据曾受到资助的兰州大学毕业生刘现同说,2003年春节,杨景尧家里居然没钱过年,靠在美国工作的孙子资助,才渡过难关。本来,基金会也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但时至今日,基金会仍靠杨景尧一个人在艰难支撑。

  基金会成立伊始,杨景尧就着手申请注册,但却迟迟找不到归口的管理部门。

  2004年3月,国家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所有的基金组织统归民政部门管理。而根据民政部的暂行规定,个人捐资成立的基金会,基本金不得少于200万元。为此,杨景尧又拿出个人财产,把基本金扩充到200万元。

  然而按照此项规定,杨景尧又一次陷入了两难境地,个人捐资成立的基金会,每年支出不得少于上年基金余额的8%,也就是说,每年至少要支出16万元。因为目前银行利率低,这样,第二年基金会的基本金就将减少到200万元以下。而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基本金不足200万元的,将被取消资格,剩余的基金合并到其他同性质的基金会。

  杨景尧说:“要想使基金会持续运转,就必须不断注入资金,但基金会目前又没有稳定的基金来源。如果凭现在的200万元基本金注册,基金会只能是昙花一现,一年后将被取消资格。”

  今年3月,杨景尧终于找到了一个挽救基金会的办法,他在有关部门注册了“杨景尧文教促进会”,来代替“杨景尧文教基金会”,并把注册资金扩充到563万元。

  “但愿用这种办法能使资助活动长期运作下去。”杨景尧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