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大师周昆叔的对话

(2006-04-17 06:43:40)
接到采访大师周昆叔任务的时间,是在上周四上午11时左右.采访的主题是嵩山文化圈.
当时是宣传部干部处的朱军处长点的将.朱处长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学的是古典文献,毕业后被分到郑州市文化局,做文物工作.2000年又调入到郑州市委宣传部,有着很深的文化功底,一说话都透着文化气.
我和朱处长的相识源于2004年时的古都宣传,当时他还在宣传处做处长.那年我们做了"郑州3600"的大型报道.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对我的文章非常的关注,并为我提了许多宝贵意见,从那时我们就觉的非常的投缘.大概是那年的11月,他带队去考察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文化产业,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一周朝夕相处中,我们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
朱处长在我们社长那里点了我的将时,我对此事几乎还一无所知,虽然在前年我也曾发表过一篇《中华文明绕不开嵩山文化圈》的报道,但在我找出后,再仔细看,感觉到文章非常的肤浅。
接到任务后,我就往周昆叔老先生下榻的宾馆赶。在路上,我在心里就直在打鼓,因为确立嵩山文化圈需要地理、地质、生物、考古、化学等等学科的知识,周昆叔又是中国环境考古界的泰斗级人物,我到他那里问他那些问题,会不会出现无法对话的局面。
在我到达时,有几位记者正在采访周昆叔教授,因为心里没有谱,所以那天没有敢问什么问题,只坐在旁边听。
在大学里我虽然学的是历史,对考古知识也懂一些,但对于环境考古来说,却非常的陌生。传统的考古,一般是通过文献和实物从近向远论证。而环境考古却是先分析环境因素,然后再推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远向近考证。
中午和周教授一起吃饭,又零零星星地听了些大师的教诲。周昆叔教授是湖南人,所工作的单位在北京,而他工作的地点却大部分都在河南,他对中原的文化非常着迷,他说他的老祖宗也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过,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也非常的深厚。
为了能更深入地和他交谈,我在周五的上午,邀来了四五位曾经和正在研究嵩山文化圈的专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嵩山文化圈的概念才逐步在我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周五那天,我去周昆叔教授所住的宾馆,去专访他。周教授人非常的随和和热情。大家的谦恭和严谨在他身上也表现的非常突出。那天我一直采访到夜里将近凌晨1时才从宾馆离开。
这篇稿子应该说是我写的最慢的一次,也许在外人看来,对话最好写。但从这次采访中我体会到能写好这样的文章并不易。既要讲求逻辑性,还要讲求层次感,既怕误解了大师的原意,又怕写的太深奥,让读者看不明白。所以有时一句话就能让我琢磨半天,琢磨究竟该如何表达。
周六花费了一天,晚上又一夜没睡,周日又接着写到下午3点钟,最后才算完稿。
  这次采访报道终于结束了,极度疲惫的我一下子放松下来。但尽管疲惫,这次报道也上我收获了很多,感受到了大师做人做事严谨态度和谦恭的极大魅力。我的头脑也接受了一次知识的积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