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35亿年前就已经开始形成,然后又经过几次大的地壳运动,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而古代的嵩山,因为无论是从山的规模、山的走势、水网分布,还是气候、土壤、生物和位置,都为人类的生活和文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委员及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周昆叔,致力于环境考古工作已近20年,在这20年中,他走遍了嵩山及其周围,对嵩山古代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古代嵩山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文明的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条件。而正是嵩山这种独一无二的这种条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发展,使中原文明成为“有核心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
嵩山年龄已有35亿岁
郑州晚报: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嵩山的形成,有着30多亿年、25亿年、23亿年几种说法,您认为嵩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周昆叔:嵩山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大山之一,我的观点是嵩山在35亿年前就开始形成了,当时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还都处于海平面以下,包括珠穆朗玛峰地区,当时也是一片汪洋大海。
当然嵩山的形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六次大的地质运动,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对于嵩山来说,值得骄傲的是,地球上前三次大的地质运动命名都和嵩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采访:据嵩山世界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在35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还没有完全冷却下来,嵩山就开始形成了。大约在23亿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地质学家们为这次运动起名为“嵩阳运动”,在这次运动之后,嵩山地壳开始下沉到海平面以下,接受了巨厚的嵩山群地层的沉积,接受沉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经历了10多亿年,现存2100米厚度的嵩山群底层基本上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18亿年前,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动,被称为“中岳运动”,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慢慢隆起,并且皱褶成山。因为皱褶作用十分强烈,有的岩层甚至被挤得直立了起来。现在去嵩山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南侧还都可以看到。
中岳运动后,地壳又慢慢地被夷平、下降,先是粗大颗粒的砾岩开始沉积下来,以后是砂岩、泥岩,一直到钙镁的石灰岩,然后地壳又慢慢地被海水淹没。在距今五六亿年前的时候,嵩山一带又发生了一次“少林运动”,但此时嵩山地区仍然被海水深深地覆盖着。大约又过了两亿年左右,嵩山的地壳又开始上升到了海平面之上,遭受风化和剥蚀作用。
而现在嵩山的基本格局是于距今2.4亿年前左右的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嵩山作为秦岭东延的一部分,受到了南北方向力量的挤推,形成了现在嵩山以东西方向为主轴的走势。
山体大小利于人类生活
郑州晚报:在您撰写的《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嵩山文化圈》一文中,您强调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山的因素,您如何理解嵩山山体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作用。
周昆叔:嵩山和其他山体相比较,有着很突出的特点。嵩山是秦岭的东延,但山体又相对独立,山中分布有较广的石灰岩,并形成熔岩洞,为旧石器时代人类栖息提供了条件。从嵩山的地貌来看,北边的嵩山属于中低山,海拔大约在1500米,呈东西分布。南面的部分是箕山,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低山丘陵,也为东西走向。而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低丘地带,海拔在300米至4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50米之内,其间有大金店、卢店和登封盆地分布。这样嵩山就形成了有高山、低山、有平地、有河流的布局,在嵩山的河谷中间又沉积着肥沃的黄土层,为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而从山的规模来看,嵩山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不大不小,非常适合早期人类的生活。山体如果太大,丛山峻岭,人类可以进得去,但出不来,人类就无法及时获得水、土等生活资源,不适合人类栖息和居住。如果山体太小,人类对水、土、生物等资源就会受到限制,也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只有有一定规模,人类生活资源丰富,便利人类出入、居住和生活的山才适合人类的需要。
从人类生存和迁移的规律来看,早期人类对山的依赖绝不亚于对水的依赖,山对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十分的重要,而嵩山的一系列特点就很好地满足了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生息繁衍依赖密布水网
郑州晚报:河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水资源上嵩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
周昆叔: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期间,中国古代有河水、济水、淮水和江水四条独立入海的大河,被称为古代的“四渎”。河水就是现在的黄河,济水后来被黄河所取代,淮水就是淮河,江水就是长江。因为嵩山的河流是向四周发散的,在中国古代的四条大河中,其中三条河流的重要源流和重要补给地都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嵩山一带的文化又可称为“三河文化”,中国古代的“三河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三条古代大河孕育了中国非常古老“中原文化”,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就是孕育了“嵩山文化圈”。
而在嵩山中,也分布着许多低丘和盆地,南北10公里宽,东西长约80公里,低丘中由西向东分列着南河涧沟、顾家河、少林河、老东沟、书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共七条河,这些河源于嵩山主峰南麓,共同南流汇入箕山北的颍河,嵩山不仅丛山密布,而且山中有低丘盆地,这样嵩山中就包含了较为广阔的汇水地域。由于嵩山北坡缓南坡陡,且高差悬殊,达1000米,这样的地貌既能挡西北干冷风,又能迎东南暖湿风,形成嵩山中温和多雨气候,这些原因为嵩山带来了丰富的水源,水网的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千米0.32公里。
我们从郑州市区去嵩山,感觉一直在平原上行走,而实际上是没走多久,就要向下走,一会儿又要向上走,一会儿又要向下,然后再向上。这样的地貌就是典型的剥蚀堆积平原,在剥蚀堆积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密布的水网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带的剥蚀堆积平原上 “岗地”间有“谷地“,谷地中高的台地有10米左右,低台地有5米左右。在裴李岗时期,谷中水高,人们害怕遭受水灾,便选择在高岗上生活。到仰韶文化时期,水量有所减少,从仰韶时期到秦汉期间,就有人类开始在高台上生活了,如位于新密境内的古城寨古城遗址就座落在10米高台之上。
密布的水网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嵩山的每一条河流还是人类传播文化的重要通道,例如近似羽状的双洎河水系,嵌在嵩山东侧的具茨山和云蒙山之间,伸向华北平原,此河上游一带有石灰岩分布,形成一些岩溶洞穴可供居住;山上植被茂盛,可供采食;河水流淌,可供饮用捕捞。通过研究新石器和旧石器遗址分布情况,不难看出一些文明通过双洎河等河谷向华北平原进发的事实。
气温比现在大约高两度
郑州晚报:在一些文章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中原地区比现在较为暖湿的资料,具体到嵩山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周昆叔:我们国家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几种类型,现在的嵩山及其周边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而古代时的嵩山一带却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降雨量比现在多200毫米左右。
之所以说嵩山一带在古代属于亚热带,是有着充分根据的,从生物、土壤等都可以看出来,如在登封的王城岗遗址,就是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从中拿出来的木炭放在显微镜下看,鉴定出有枫香、青冈两种植物,而这两种植物是亚热带的植物,现在嵩山没有这种植物,它们只生长在大别山以南的地区。再比如“四不象“,也就是麋鹿,是亚热带动物,喜欢在沼泽地区活动,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间温暖时期,在我国东部分布很广,在古代的郑州地区就曾发现有麋鹿活动的痕迹。
郑州晚报:在这种亚热带气候下,嵩山一带的土壤是不是也和现在不同,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周昆叔:距今8000年到3000年的土和现在的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时气候温湿,土的颜色呈褐红色,随着气候渐渐变得干旱,土的颜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距今3000年到2000年期间,嵩山一带的土壤就变成了褐色,而现在基本上变成了黄色。古代的这种褐色土壤肥力很大,非常适合种植庄稼,为裴李岗时期,人类从狩猎业向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到夏商时期,人们已开始在这种褐红色土地上种粟、稻、麦、黍和大豆等农作物。
嵩山位于东西南北要冲
郑州晚报:嵩山的位置应该说处于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这个位置对于中原文化的形成和这一地区人类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周昆叔:嵩山属于中纬度地区,在北纬34至35度之间,是真正的纬度中部,又位于中国发达地区中部,是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便利于人们交往、文化辐射和反馈。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温带与亚热带之间也为人类适居地和文化发祥地,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选择和适应。
文明的发生是有地域特点的,比如玛雅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等也和中原文化一样,不约而同地都在中纬度上,这个纬度最适合人类居住、生存,这个地方是四季分明的地方,比如24节气就是中原定下来的,24节气对南方和北方都不太标准,只是在中原地区才比较标准,24节气的变化不但对水土很重要,而且对人的生活也非常重要。而且嵩山一带在古代时候处于亚热带北缘,既占有南方的气候,又拥有北方的黄土优势,对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孕育非常有利。
提出“嵩山文化圈”水到渠成
郑州晚报:刚才您已经讲了,嵩山及其周边地区有着良好的生存环境,是这种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嵩山文化圈,而您是什么时候提出“嵩山文化圈”这一概念的,嵩山文化圈的区域范围有多大?
周昆叔:我最早提出“嵩山文化圈”概念是在2002年的9月15日,提出这一概念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中原地区工作了20多年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首先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文化具有区域性,这个区域性并且和嵩山的关系很密切,简单地说,就是这些重要的人类活动场所是围绕着嵩山的,或者说是在嵩山中,后来我就找原因,再后来发现真的有那么回事,所以就提出了“嵩山文化圈”这个概念。
嵩山文化圈可以划分成核心区、边缘区和影响区几个大的层次,核心地区西起伊河、东至贾鲁河以西,南抵汝河,北到古黄河。嵩山古文化圈的时段是起自8000年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
在嵩山文化圈范围内,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址,仅旧石器时代的就有300多处。古代嵩山地区的文化发达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上也可以看出来,在五岳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衡山有一处,泰山五处,华山和恒山各三处,而嵩山却有13处,超过了五岳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0%,这绝不是偶然。据说,最近嵩山地区又增加了两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使数量增加到了15处。
嵩山文化圈一统中华文明
郑州晚报:您曾说过中华民族文化是“有核心多元一统”的文化,而这个核心就是嵩山文化圈,怎么理解这句话?
周昆叔:嵩山文化圈有着优良的生存环境,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吸纳性,是中华文明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因为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显露出南北文化兼有的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很发达的地区,是立国和强国的中心地区。这些都决定了嵩山文化圈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在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岗时期,嵩山一带的人类文明相当发达,已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我国这一时期的遗址,分布在嵩山地区的数量和密度在全国都属于首位,其农业兼有粟作与稻作,就农业先进性来说,在处于领先地位。在7000年至5000年的期间,仰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很大,西可到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北到长城内外,东到海滨,南到长江流域,而这种文化就诞生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强大的影响力还为我们国家的统一创造出了最初的文化基础。而在距今4600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豫西、豫中龙山文化在黄河中游龙山文化诸类型之中分布最广,所发现遗址最多,在黄河中下游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到4000至100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已开始诞生了国家,嵩山地区成了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立国中心,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中国踏入文明时代最早的地方,是萌发中国治国之道和形成礼仪之邦的发祥地。在距今3000年至1000年,嵩山地区是战国、秦汉、唐宋时期的世界大国的政治中心。
前一篇:一残疾农民造出俩飞机
后一篇:和大师周昆叔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