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是天子脚下、全国首都,各阶层人士杂处,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量大、类别多。因此,历史上就有众多的饭庄和饭馆,尤以清末民初形成的几个“八大”出名。八,在中国是个吉利数字,谐“发”之音之意,故各种事物都爱凑个八。这样一来,就有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版本。饭庄和饭馆也是如此。
八大堂:北京的王公府第、阔人宅门都讲究吃庄子、吃馆子,无论是喜庆大事还是家庭小宴,都愿在庄馆举行。庄馆包办了一切筵席、铺陈、戏剧,使主顾满意,因而带有戏台的大型饭庄便应运而生了。
这类饭庄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散座,不应零点,甚至没有常年服务的厨师和堂倌儿,需要时必须预约,老板或经理临时去雇厨师和服务人员,故俗称“冷庄子”。“八大堂”,一说为金鱼胡同的福寿堂、东皇城根的隆丰堂、西单报子街的聚贤堂、东四钱粮胡同的聚寿堂、总布胡同的燕寿堂、地安门外大街的庆和堂、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前门外打磨厂的福寿堂等。另一说为惠丰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会贤堂、福庆堂、同兴堂(前门外取灯胡同)、庆和堂(什刹海)。这些饭庄一般要有两三进四合院,几十间房屋,同时能摆开八人一桌五六十桌席面。房间陈设要雅致,餐具考究,菜品精美,此外还设有戏台。
但是堂字号的饭庄生意做得很古板,价钱贵,也不设散座,不适应时代变化,到后来终被经营灵活的“居”字号、“楼”字号饭庄所替代。坚持最久的当属惠丰堂,现在翠微大厦后侧营业。会贤堂虽有字号,却在原址一侧,不是原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