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2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命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4)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5)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6)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呈逐级递减的规律。
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5)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8)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
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1)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3)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
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
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
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
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
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