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篇:特斯格的富与再富(2018暑期内蒙古行之十七)

标签:
航拍特斯格 |
分类: 旅游各地 |
2012年,国家确定科尔沁左翼中旗为国家级贫困县。时至今日,仍由北京市责成北京市顺义区重点帮扶,摘掉“贫困”帽子仍需时日。
前几年得知这一消息,我们插友颇感不解:当年虽然全国农村的生活都很贫困,但是特斯格每天工值可在一元左右,每年每人可分得粮食四百多斤,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杀猪宰羊并不那么受限制。与许多在河北、山西插队的知青所说,搞不好干一年还得倒贴工钱相比,真是天上地下。怎么就成了国贫呢?
国家认定国贫标准是根据三个要素:全县贫困人口比例(占权重60%)、全县人均纯收入(不超1300元,少数民族地区不超1500元,占权重30%)、全县人均GDP不超2700元同时全县人均财政收入不超120元(占权重10%)。
特斯格是什么情况呢?当然老乡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彻底改善,必得益于国家对贫困县的帮扶。而生活水平呢?这次回乡在舍伯吐镇大街看到对所属嘎查的宣传牌上写到:特斯格嘎查常住人口1034人,有耕地18550亩、林地6000亩,有牲畜2400头、其中牛400头、羊2000只,2015年人均收入为10295元。提高收入主要靠养殖业和劳务输出。
我们在时人均耕地是8.9亩,现在更多了,原因是大批年轻人在外读书和就业,常住人口没有明显增加。牲畜大大减少了,人均还不到两只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均收入已超1万元。姑且不论数字有无水分,我们这次在特斯格确实没有“贫困”的感觉。当然,对于全旗情况我们不了解,可能许多嘎查还远不如特斯格。不能以一个嘎查代表全旗。
经交谈,得知现在劳务输出确实一条致富路,但是在村的生产方式还是依赖种大田,而且品种益发单调:几乎年年都是种玉米,不仅谷子、高粱、糜子等因为低产不种也不吃,而且原有的经济作物打籽瓜、蓖麻、向日葵也都因为“费地(力)”而弃种。
对于现状,老乡们依然是十分的满足,满足到已无“再富”的想法和动力。面对每年产生的大量青贮玉米和干玉米秸秆,老乡却普遍不愿发展家庭养殖业,难怪地处肉牛产区村里不见牛,遍地青草不见白羊群。为什么?还是重复十年前的话:“养那玩意太唠叨(太麻烦),也不缺那两钱儿。”看来特斯格要想再富,必须走当地政府大力倡导的发展家庭养殖业的路子。希望老乡们赶快转变观念!
下图是一个统一修建的内蒙古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