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烈的十三奶奶和老八路王若君(从礼)---《易縣東婁山王氏族譜》解读之十七
(2017-07-13 03:40:40)
标签:
东婁山王氏族谱 |
分类: 家族变迁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孱弱的耄耋老人当年曾叱咤风云,为了民族的独立,前辈们就是这样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最艰难的隐蔽战线的第一线……
1941年1月,中共北方分局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城工委),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刘仁兼任城工委书记,刘慎之负责日常工作。城工委的工作范围包括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太原、张家口以及晋察冀边区周围临近的工矿区和铁路。城工委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
王若君瞒着自己的恋人和其他同志毅然接受了任务,悄悄回到北平。当时的北平地下党组织力量非常弱,斗争形势险恶。母亲和残疾的妹妹、弟弟3人生活非常困难,王若君要养家糊口,还要发展组织,但又不能和上级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她感到压力很大。1942年5月,在亲戚的介绍下,王若君在地安门东街小学找到了一份临时代课的工作。有了职业,既可以为自己开展工作作掩护,还能挣钱养家。
“经过长时间观察,我决定以自己家族的青年为突破口。”王若君介绍说,玉照堂王氏家族当时住在北平的有二三十户,青年学生都很爱国,对日本人非常仇恨,“我开始频繁地去串门。当得知二十二叔家的大女儿王岫爱看进步书籍后,就主动和她接触。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她是个爱国青年,就把她送到了根据地,参加了革命。”
1943年,王羽、王敏、安子三名进步青年以回老家探亲名义,被顺利送达东娄山村,并被转运至根据地。一条秘密交通线就这样开通了。
但是,从易县到东娄山村40里的路,伪军经常在出没,如果不是王家人、不熟悉这条路的人该怎么办呢?因为在日伪手下干活,又不能经常请假,王若君不可能带人往返根据地。就在她踌躇的时候,她的母亲高淑英(顺平康关著名抗战时期开明绅士高洛国的妹妹)勇敢地站了出来。1943年暑假,王若君的母亲开始做秘密交通线的带路人。她带着一批批进步青年开始同日伪周旋于交通线之间,向根据地输送很多新鲜血液。甚至有时候,她还将人直接送到根据地的交通站——周庄侯儒林那里。除了送人之外,组织上还将一些秘密宣传材料交给王若君母亲带到北平。斯大林194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就是她带到北平的。
随着来往根据地人员的增加,刘仁派侯儒林在易县境内的根据地边缘设立秘密交通联络点,在易县与东娄山村建立秘密交通线。后来,为了确保这条交通线的安全,王若君还将妹妹高志(原名王娴礼,化名随母姓)送到易县火车站当女警察,母亲也搬到易县西关居住,给转运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就这样王若君打通了一条秘密交通线。她说:“送进步青年到根据地,相当一部分是我母亲通过这条交通线完成的。”
1943年9月,王若君考入日伪在北平创办的新闻学院。1944年3月,王若君完成了新闻学院的学业,被分配到日伪中央通讯社妇女股当外勤记者。有了合法的职业,可以到处去采访,党的工作也有了头绪。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在伪新民会工作的本家妹妹王荃的消息,“日伪要下手了,他们的名单上有你的名字。”王若君赶快回家取出了她时刻准备好的小包袱,安排好北平的工作,带上平时与自己联系频繁的甘英,绕道定兴固城回到了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