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书法家、篆刻家王壮为---《易縣東婁山王氏族譜》解读之十六

(2017-07-11 04:43:08)
标签:

东婁山

王氏

族谱

分类: 家族变迁
    关于与王慰农一起办学的王壮为,我在2015年3月31日的博文中已有介绍。现根据“令狐锋之一剑飘红”(刘贺田先生)的记述补充如下:
    王壮为19091998),本名沅礼,以字行,号渐斋、渐翁、忘渐老人。台湾当代重要书家之一,是台湾金石篆刻鼻祖级人物。
从小跟随父亲王义彬先生读书写字,刻印作画,亲子情培养出篆刻翰墨的根苗。20岁时考取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曾随王悦之学西画。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王壮为转而投身军旅,就在烽火岁月淬炼中,起动第一步,用「壮为」笔名替人刻印。由于古人曾有童子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语,壮为先生别以『壮夫可为』之义,取作别号。
1951年于台北任师范大学教职,教授篆刻,为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在台北任有关美展、文艺奖及中山文艺奖书法篆刻评审委员,篆刻学会常务理事,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并为《海峤印集》发起人。对台湾篆刻的推动,功不可没。以“玉照山房”为堂号。
民国六十五年,壮公甫自交通银行退休,后应众人之请,以不得有其他正职为条件,破例收了七个弟子,玉照山房书法篆刻之堂奥始得以传承下来到了民国七十八年,壮公又以八十一岁高龄增收日籍学生原田历郑为弟子。原田先生系因缘际会在惠风堂(张大千堂号)见到壮公的印集,从而心生仰慕,再透过薛志扬老师来拜师的,使玉照山房艺术风华自此跨洋东渡 
而网上王壮为先生作品拍卖说明中也这样描述:壮老到台湾后延用“玉照”,想是思乡情浓。亦请张大千、陈定山、张谷年、江兆申等画坛耆老新秀手绘玉照山房图,以解思乡心切。
王壮为先生在台湾书法篆刻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玉照山房系的根源就在东娄山,王氏家族的书香文脉就这样延伸到到更深更远处。
王壮为的人生观折衷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对于自己学艺的期许,要求根柢扎实,而后渐进求变,以近于自然。
王壮为早年学习晋唐书家,熟练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和颜真卿的笔法,基底既已稳固,又体悟魏碑、赵孟頫和文徵明的经验,加以融会验证。六十岁以后,书法造诣更见精微,将印章分朱布白的意趣注入行草书,笔力雄健、结体奇绝,自成一种格局。由于先秦玉石文字、简帛文字陆续出土,王壮为探究其中笔法根源,加以诠释再现于书法印章中,引导艺坛继甲骨文书法之後,也尝试亦古亦今的玉石简帛书风。
王壮为刻印,面貌丰富,甲骨、金文、简帛各类古文字也都能入印。早年取法赵之谦、黄士陵,掌握到印章和书法的关连。所刻元朱文印,印面效果洁净典雅,印文自然流露笔墨的情趣。在扎稳汉印根基之後,又吸取各家长处,对吴昌硕朴拙的格调别有会心,方寸之中雄浑苍莽,不见人工造作的痕迹。而令人称绝的则是行草书作印章边款,了无毛笔和刻刀的隔阂。
胡适墓志铭由知名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壮为先生书写。
王壮为先生在1959年于《大华晚报》曾有《金石气说》一文,言简意赅,道出了“金石气”的发生及其精神特质:

今日所可见最古之墨迹,为甲骨上朱墨原书未刻者,为长沙出土之帛书,为长沙出土之战国楚简,为西北发现之两汉竹木简。凡此诸迹,论时代且古于若干金石刻辞;论笔意笔势,虽皆古而不今,然与习见秦汉六朝金石拓本中之气息,又复大异其趣。其中较多圆浑,较少方峻;较多自然,较少造作。因念古贤自已古矣,当其援笔为书时,自然有古气流露,然未必蓄意以为金石气,有类悬鹄而拟之者也。是则所谓金石气者,实出自吉金乐石,出自钟鼎盘盂,出自碑碣摩崖,出自纸墨槌榻。易言之:非直接出于书者之手,实间接出于器物者也。……今日之趣,实千年磨蚀致之也。人始为之,天复泐之,人又从而学之,天人之际,出入其实难分矣。

 李敖曾这样评价:台湾有位书法家叫王壮为。我曾经说台湾没有文化,毛笔字写得不像毛笔字,只有两个半人会写毛笔字,第一个人是溥儒,第二个人是张大千,那半个人就是王壮为。王壮为不但会写毛笔字,还会刻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