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十一,本系列终)

标签:
地名山西 |
分类: 地理地震 |
运城:因古代盐运司驻此地而得名。古称河东。相传舜都、禹都都在境内。春秋属晋国。战国为魏都。秦置河东郡。新莽改河东郡为兆阳郡。东汉复置河东郡。前秦置泰州,又改雍州。后秦置河北郡。北魏置绥化郡、南太平郡,后改南太平郡为征平郡,又置邵上郡、安邑郡、北乡郡、绛郡。东魏置龙门郡。西魏置北徐州、邵州,南汾州,。北周置晋州、虞州、永乐郡。隋置河东郡、绛郡、邵原郡、汾阴郡、安邑郡。唐改置虞州、泰州、蒲州、邵州、芮州、绛州。这些郡、州均在现在的运城市境内,以后屡有兴、废、升、降。1950年现在的运城市全属设运城专区。1954年运城专区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现在的运城市全属之。1970年复设运城地区,现在的运城市全属之。2000年运城地区改为地级运城市。
盐湖区:因古为盐贩之泽而得名。原为运城县。曾称为盐邑、苦城、潞村等。战国为盐氏。西汉置盐县,后废。北魏置南安邑县。隋改为安邑县,并迁虞乡县治至解州镇。唐改虞乡县为解县,后别置兴乐县,又并入安邑县,再改安邑县为虞邑县,再复为安邑县。元称安邑县治为运城。1954年解县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治解州镇。1958年安邑县、解虞县、临猗县、永济县合并为运城县。1960年临猗县、永济县恢复,原虞乡县地改属永济县,原安邑县及解县属地仍合为运城县。1983年运城县改为运城市。2000年运城市改为盐湖区。
临猗县:取临晋县和猗氏县两县首字而得名。西汉置猗氏县、解县。北魏别置温泉县,改解县为北解县,改猗氏县为北猗氏县。西魏改北猗氏县为桑泉县。北周废温泉县,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北解县并入。隋复置桑泉县。唐复置温泉县,后并入桑泉县,又改桑泉县为临晋县。以后沿袭。1954年临晋县、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0年恢复。
万荣县:取万泉县与荣河县两县首字而得名。秦置汾阴县。前赵废。北魏复置。唐置万泉县,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改宝鼎县为荣河县。元废万泉县,后复置。以后沿袭。1954年万泉县、荣河县合并为万荣县。1958年并入稷山县。1960年恢复。
闻喜县:因西汉武帝外巡途经县境,闻平南越大捷大喜而得名。秦置左邑县。西汉改为闻喜县。新莽改为兆亭县。东汉复置闻喜县。,隋改为桐乡县。唐复为闻喜县。以后沿袭。1958年夏县、绛县并入。1961年恢复。
稷山县,因县东南角有稷王山而得名。相传后稷曾于山中教民稼穑。春秋称“稷”。北魏置高凉县。西魏置南汾州,后改为勋州。废勋州。隋改高凉县为稷山县。以后沿袭。1958年河津县、万荣县并入。1960年恢复。
绛县:因县境有绛山而得名。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故名。汉属绛县(现在的曲沃县)。东汉属绛邑县(现在的曲沃县)。北魏置南绛县。西魏改为绛县。以后沿袭。唐、宋、元清属绛州。1958年并入闻喜县。1961年恢复。
新绛县:因古绛州而得名。西汉置长修县。东汉废。北魏置南太平郡,后改为征平郡,又改为正平郡。隋迁绛州至现在的新绛县境。唐、宋、金、元、明、清均为绛州。1912年改为新绛县。1958年并入侯马市。1962年恢复。
垣曲县:因“周围皆山,中垣如曲”而得名。一说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曲指黄河九曲之一。秦置垣县。北魏改白水县,别置清廉县,北周别置蒲原县,改白水县为亳城县。隋以清廉、蒲原两县合为垣县。
唐复置清廉县,别置长泉县,后亳城县并入垣县,后废清廉县。宋改垣县为垣曲县。元垣曲县并入绛县,后复置。以后沿袭。
夏县:因相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古称安邑。战国为魏都。秦置安邑县。新莽改为河东县。东汉复为安邑县。北魏析安邑县分置南、北安邑县。北周改北安邑县为夏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闻喜县。1961年恢复。
平陆县:因唐天宝元年(742)太守李齐物开三门,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二字而得名。西汉置大阳县。新莽改为勤田县。东汉复为大阳县。北周迁河北县至大阳县境内,大阳县改为河北县。唐改河北县为平陆县。以后沿袭。
芮城县:因春秋时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在此筑城居住而得名。春秋为芮国。战国属魏国。西汉置河北县。西魏别置安戎县。北周安戎县改芮城县,河北县改为永乐县,永乐县再并入芮城县。唐复置永乐县。宋废永乐县。元芮城县并入平陆县,后复置。以后沿袭。
永济市:以濒临黄河,为水陆要津而得名。寓意“恒久通渡“。古称蒲坂,相传为舜都。秦置蒲反县。东汉改为蒲坂县。置安定县,后改为南解县,别置绥化郡。北周废绥化郡、南解县,别置绥化县,后绥化县为虞乡县。隋置河东县,蒲坂县并入。唐废虞乡县,又复置。元废虞乡县。清置永济县,复置虞乡县。1954年虞乡县并入解虞县。1958年永济县、解虞县均并入运城县。1961年恢复永济县,原虞乡县属地改属永济县。1994年永济县改为永济市,省直辖,由运城地区代管。2000年由运城市代管。
河津市,因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而得名。古称耿。。春秋为谨大夫赵夙采邑。战国属魏国皮氏。秦置皮氏县。西汉更名延平县,东汉复为皮氏县。北魏改为龙门县,别置刑军县,后改刑军县为平昌县。隋废平昌县,后复置。唐别置万春县,并改平昌县为吕香县,后废万春县。五代废吕香县。宋改龙门县为河津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稷山县。1960年恢复。1994年改为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