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兀儿村到魏公村(《北京西郊历史文化考》摘要之十六)
(2016-11-11 05:12:42)
维吾尔,唐代称回纥,宋代称回鹘,元代称畏兀儿。
元大都建成后,从现在的新疆迁来一批畏兀儿工匠,生产丝绸、镔铁、烧酒。其中一部分在大都西北郊聚居,称畏兀儿村,属于宛平县。这里距肃清门、和义门较近,出入大都方便。村南有高梁河,符合畏兀儿临水而居的习俗。
元灭,畏兀儿村萧条,明代这里改称畏吾村。这里成为明大臣、太监的墓地。如李东阳,即李阁老胡同(现名力学胡同)的大学士李阁老等均葬与此。正德年间,在村东建大慧寺。明代此地还有委兀村、谓务村、苇孤村等称呼。
清代,这里仍称畏吾村,属宛平县香山乡管辖。雍正年间,在村东北建觉生寺,即大钟寺。
民国时期,字随音转,且元朝曾有畏兀儿族大臣被奉为“魏国公”,这里改称魏公村。至迟在1915年。
1953年,魏公村称为“魏公村居民区”属于海淀区马神庙派出所管辖。1957年,齐白石安葬于魏公村。1966年,魏公村属于紫竹院街道办事处和万寿寺派出所管辖。文革中,改称“为公村”,齐白石墓碑被推到。但是户籍地名未改。1982年,恢复魏公村称呼,重修齐白石墓。
上世纪90年代,这里暂住的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较多,形成了北京市第一条“民族美食街”。2002年对这里进行了综合整治。
2004年,魏公村社区改属新成立的曙光街道办事处管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