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左慈戏曹
左慈戏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277
  • 关注人气:1,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三十四  老通辽师塾与新式教育的斗争

(2016-04-16 04:59:34)
标签:

转载

分类: 内蒙资料

老通辽回眸之三十四

老通辽师塾与

新式教育的斗争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三十四 <wbr> <wbr>老通辽师塾与新式教育的斗争


   通辽建镇时,已经进入民国时代,读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走科举之路继而走向仕途。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早期来通辽经商、耍手艺的人,让子女读书更注重其实用性——不要求有多大的学问,只要能学会记账、写书信或书写简单的文书足矣。

   通辽在建镇不久就有了师塾。据资料记载,建镇第二年,通辽城里已经有师塾三家,城外四家,师塾先生8个。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前者共14 条,主要内容有:各级各类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应注重手工科。

   当时的通辽草创初成,以前也没有“学堂”之类,无所谓改。至于废止“读经科”,也一时难以实现。其实,连教育部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新式教材。即便后来民国政府对教材内容有所规定,但通辽天高皇帝远,再加上通辽当初延聘的师塾先生一肚子“子曰诗云”,哪里谈得上新式教育?直到1916年设镇时,通辽镇才由一名叫李庆的“办学委员”主管教育,边远乡村哪里管得过来?

   师塾,“南北大炕,书桌摆上”,炕上坐着的学童,年龄不等,高矮不同,一个屋檐下,一个先生,因入学时间不一样,所学的课程也不同。师塾先生要按着入学先后顺序教授不同的内容。这边教完“人口手足,山石土田”,再教另一边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如果还有再高年级的,接着教“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通辽于1914年正式称镇,同时成立设治局,局长富明哲,设治局内下设教育公所。

   191511月,“孙宪祖、孙秀山等呈教育公所应准,在通辽镇创立一班初等小学校,召集学生30人”。

   翌年3月,李庆任通辽镇办学委员。同时,孙宪祖、孙秀山创办的初等小学被辽源县批准为镇立国民学校,“租房十间,招学生二级。”这一年,还成立三所“乡立国民学校”,乡立第一国民学校设在胡家园子,一校一级;乡立第二国民学校设在敖登台,一校一级;乡立第三国民学校设在小巴林太塔拉(即小白音太来),一校一级。

   别小瞧了这四所学校,五个班级,却是老通辽现代教育的发轫之举,

  

   新式学校与师塾教育的较量

  

   1918年(民国七年)626日,通辽正式实行县治,此时通辽县的地面,不仅是民国元年开放的巴林爱新荒地段,“达旗河南河北荒”也并入县界。总面积6,520平方华里,东西长二百余里,南北宽七八十里至百余里不等。经过六年建设,通辽城也颇具规模,四周加筑了城壕,分列八门;镇内早已预留出“修建衙署及警、学、审检各局所立街基”。“城内商铺三百余家,房屋逐渐增修,街市繁兴,大有发达气象。”辖区内已“有村屯63个,又新搭窝堡百余处,蒙汉居民约有万余户,男女六万余人。先后放荒已垦熟地22,000方。

   通辽城人丁兴旺,原来的一所“初等小学”显然已不能满足需求,通辽镇学务委员李庆“函请设立镇立高等小学校”并很快获得批准,学制为7年。

   1919年(民国八年),通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就是成立劝学所,教育界元老李庆卸任,由马希駉担任劝学所所长,郭文阵、王文厚为劝学员。这时候的通辽县,国民学校已经发展到17所,学生657名,职员17名。高等小学一所,学生56名,教员2名,职员1名。值得一提的是,马希駉从1919年任劝学所所长,一直到1929年改为通辽县教育局任局长,前后十余年。关于马希駉本人,现有资料谈及到他的很少,只知道他在1914年成立预警办事处时,马希駉任预警总长,1915年将预警改为正警,设立分所长时,他曾任分所长。此外,此人还插手过金融业。1917年,为创办银行做准备,他与张天一、辛毓琦等人发起“暂设公益钱庄,籍资接济地方商工业,以固银行基础”。

   1923年,通辽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高级小学已有3所,4级,共144人。初等小学22所,32级,1,137人。同时,将县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公所。第二年,马希駉开始整顿私塾。

   1924年,县教育公所确定各区设立改良私塾14所。

   这时,通辽县已经过十年建设,通辽城内街道井然,商铺林立。尤其是郑家屯至通辽铁路修通,更加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很快取代辽源、小库伦牲畜交易中心的地位。粮食等农作物外销外运数量也十分可观。教育事业经历十年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私塾教育毕竟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对民国推行的新式教育人们还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现象不仅在乡下普遍存在,城里一些头脑守旧的人,也一时难以接受。在李庆任学务委员的1916年,就曾对私塾进行过整顿,并严查私塾先生资质,“发现镇内及小巴林太来有五名塾师文理不通资格不符,报请辽源县教育公所取消他们的教授资格”。

     1925年县行政公署发布训令:“通辽地处偏僻,人们很不开化,只近私塾而远学校。虽有县里及公立学校各若干,可是村屯私塾仍不见少。长此下去,对于学务前途影响很大。因此,令各区长及警察所长迫其各屯私塾在十日内立即解散”。

   为了解散私塾,不惜动用警力,不可谓力度不大,但是,私塾教育仍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往往是马希駉前脚刚走,私塾随即开学。当时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只能靠骑马,尽职尽责的马希駉只得提请县公署再发训令:“乡间私塾林立,有碍学校学额并误人子弟,对私塾严加控制。学校缺额多者,距校五里不得设私塾。缺额少者,距校三里内不得设私塾”。为严格控制私塾的生存和发展,还采取另一措施,对师塾先生进行“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给予证书,方准成立私塾”。从《训令》内容可以看出,这次整顿的根本目的,是私塾的存在,影响到了学校的发展。因此,才采取了“三里”“五里”不同的“弹性规则”。

   普及新式学校,遏制师塾,说到底,并不仅仅是两种教育方法的较量,而是一场革命。仅从教学内容上就可看出优劣。私塾教育,教材无非还是老一套,新式学校的教材却有了很大的改观。初级小学年限为4年。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数、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缝纫;高等小学年限为2年。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数、历史、地理、手工、唱歌、体操。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务。此外,教学内容上也有重大改变。教材中逐渐摒除封建性内容,加强自然科学和职业教育;开始采用白话文、新文学作品及翻译作品。这些,都是那些师塾先生门闻所未闻的。

   1926年,通辽成立第一所初级中学(前身为师范讲习所),学制三年,全部为男生。当年只招收一级,学生45名。1929年秋季,增招一级师范(男女兼收),称通辽县师范讲习科。1930年春,将女生分出单设,为通辽县立女子师范讲习科。

   至九·一八事变前夕,该校毕业三期学生。

    

   铁蹄下的奴化教育

 

   “大日本帝国万万岁”“大满洲帝国万万岁”。这两句话,时隔近半个世纪后,退休副教授李生仍然记忆犹新。他只在农村上过半年小学,他说,其它的都忘了。

   1931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通辽,翌年,伪满洲国成立。从此,科尔沁人民开始了近十四年铁蹄下的生活。

    1932年,日本人扶持下的通辽县政府下设教育课,王文厚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召集人员,恢复教育。当年恢复小学4所,新建小学3所。在原有县立初级中学的基础上,附设师范讲习科。

   为了笼络人心,加速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采用“文治”手段,把小学作为重点,这时,通辽城内出现了日本小学校“(寻常小学)”“女子学校”,还由包作屏创办一所“私立全民初级小学”。

   不论城乡,所有的学校都废除原有教学秩序、内容、教材。并开始编辑奴化教育的教材。在新教材出笼之前,暂时使用《四书》《五经》。

   提起当年在日伪统治下的学校生活,许多老年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屈辱两个字。不论小学,中学。每天上课前要行早礼,向东方遥拜“天皇陛下”和伪满洲国皇帝,唱像哀乐一样难听的日本国歌。中国话被称作满语,日本话叫做国语,日语成为必修的主科,国高,即国民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校讲话时必须用日语。后来,又发明一种汉语、日语混杂在一块的“协和语”。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即位诏书》《回銮训民诏书》《时局诏书》,要求学生做到“倒背如流”。1936年实行日语检查制度,经考试可取得“特等”和“一、二、三等”日语翻译资格。反叛的学生心中不服,又没有办法,只能背后把日语说成“狗杂一妈死”。当时,校长大多为日本人,少数由中国人担当校长,说了算的依然是日本人。

   体罚,在学校经常发生,犯了校规,轻则打“协和嘴巴子”,重则跪玻璃碴子。有时候,校长把两个学生叫出队伍,令其当着大伙的面互扇嘴巴,直打得嘴角流血,脸颊肿胀。

   日本人知道,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立足之本。于是,就在教材上动手脚,实行“中国日本化”原则,先是把地理、历史可合二而一,后来又干脆取消,代之以灌输奴化思想的“国民道德科“(后改成建国精神科)。此外,强迫学生军训,还要花大量时间参加“勤劳奉事队”劳动。

 

   马希駉其人

 

   马希駉,是《通辽教育志》中唯一一位被列入人物传的。他不仅在老通辽历史上任教育主管时间最长,为普及现代学校教育花费精力最多,而且还是一位高风亮节,面对凶残的日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纯爷们。

   马希駉,辽宁省辽阳县人。光绪二十三年考入奉天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毕业。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充交涉司署练习员,后委充洮南府土地自治司统计员。1911年,巴林爱新荒务局成立,马希駉来到通辽,并在城里定居。成为通辽城名副其实的第一代居民。1914年,通辽镇成立预警办事处,马希駉人预警总长。翌年,镇预警办事处改为正警,设警察分所,马希駉任分所所长,1917年,马希駉“被士绅推举为巴林爱新荒农林会长兼充名誉学董”。1919年,通辽县成立劝学所,马希駉任所长。1923年,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马希駉任所长。1929年春,通辽县教育公所改为教育局,马希駉任局长。

   马希駉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十三年,尽心竭力,不辞辛劳,在新旧教育制度转换时期,为推广新式教育,废除私塾而奔走呼号,为通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可谓居功至伟,

   马希駉一生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通辽,他们得知马希駉不仅有学问,且无论在官商各界及民众当中都有极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遂对其百般劝诱,要他出来做官,马先生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坚辞日伪政权的诱惑,不与日寇合作,恼羞成怒的日本人见软的不行,便将他押送到沈阳日军宪兵司令部,妄图软硬兼施,逼其就范。在被关押的三年时间里,马希駉经受住威逼利诱,丝毫不改初衷,直至瘫痪。后经地方及家人多方营救方获自由。他回通辽后,隐居赋闲,与1937年(伪康德四年)1221日逝世,享年60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