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二十一·老通辽居家必备的物件

(2016-03-12 05:18:06)
标签:

转载

分类: 内蒙资料

 

老通辽回眸之二十一

老通辽居家必备的物件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二十一·老通辽居家必备的物件

发表在2013年1月9日《科尔沁都市报》

先说说热炕头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挂在人们最边上的口头禅,也是众多老百姓追求的目标。条件不算高,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小康”水平。

  在这个追求里,三十亩地是硬件,没有白花花的银子,土地就是奢求。好在通辽地面养人,地广人稀,农忙季节,有时候雇耪青的劳力都困难,那些好庄家把式就成了抢手货,一些地主不惜代价把他们挖到手。一些靠牙缝里省出钱来成了小财主的,杀了猪,老婆孩子没有份儿,要可着耪青的吃,农忙季节,老婆孩子吃稀的,耪青的吃干的。工钱自然也不会低。在早些年的通辽一带,吃几年苦,受几年累,攒上几十亩地,不是神话。有了土地,再加上一身力气,娶媳妇、生孩子,是水到渠成的事。

  叫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把“热炕头”当成追求。对于那些睡惯了席梦思,甚至没见过火炕的年轻人来说,当然难以理解热炕头的妙处。

  火炕家家都有,样式有所不同。人口少、房子小的,只有一铺南炕,倘若是三间房,有盖成两头住人,中间是灶间的;也有灶间靠一头,大屋修“连二炕”的。还有的人家修南北炕,南炕自家住,北炕租出去。

  通辽地区冬季寒冷,不是现在的人们所能想象的。在没有供暖设施的年代,火炕,就是土暖气。当时,看一户人家是不是“过日子人家”,只要看一看院子里的柴火垛就一目了然。如果男人能干,女人勤快,秸秆垛、柴草垛不仅高大,而且堆放得整整齐齐。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写老通辽城,怎么写到农村去了?其实,无论是最初的通辽镇,还是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除了不种地,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与农村大同小异,烧柴烧秸秆、蒿草,家里不仅养鸡、鸭、猪、狗,还有的人家养牛、马、驴、羊。家里有连二炕、南北炕的人家不在少数。

  火炕的好处就是做饭用的火不浪费。如果屋子大,天冷时做饭的火不够用,还有“门灶”,就是在炕沿墙下直接往炕洞里烧火。搭炕面很少用砖,用手工做的土坯,土坯厚,一旦烧热,一时半会不凉。躺在热炕上睡觉,暖和、舒坦,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烧火就会有灰,这些草木灰经燃烧后,不会再冒烟,但并没有燃尽。于是就有了火盆。

  

  废物利用话火盆

  

  火盆比脸盆稍大,生铁铸成,上面有散檐。把灶里未燃尽的灰用掏灰耙扒出来,装进火盆里。放在炕上,热气一点点散发出来,不急不燥。从滴水成冰的外面回来,摘掉“手闷子”,在火盆上烤一烤,顿时血脉通畅,暖遍全身;把一把铁壶座在火盆上,就着火盆喝热茶,更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火盆还可以派别的用场:把土豆、地瓜埋在火盆里,等散发出香味时扒出来,不糊不焦,火候正好,顿时满屋子清香。还可以烧苞米粒,把苞米粒浅浅地埋在灰里,一会功夫,就听“啪”的一声,苞米粒从灰里自己跳出来,已经变成“爆米花”。

  火盆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点烟。那时人们都抽烟袋,装好烟,用小钳子拨开火盆顶层的灰烬,夹起一点火放在烟袋锅上,烟就点着了。可别小看这点功能,在当时可算得十大用场。早些年,点火用火镰,就是通过击打燧石引燃艾绒,再用嘴吹出火苗。后来燧石被“洋火”取代。“洋火”,老百姓又叫“取灯”,使用起来方便,取出一根,随便往砖头、鞋底上一蹭,“刺”地一声就着了。虽然是方便了,但要花钱买,一向提倡节俭的人们,能不用洋火时尽量不用。

  想点烟,当然还有别的方法,晚上,用油灯。后来换成“洋油灯”。每家的墙上都有一个“灯窝”。就是在墙上预留一个放油灯的地方。油灯样式多种多样,有买现成的,也有在用碟子里放一点油,把棉花捻浸在油里。灯,要挂起来,所谓“高灯下亮”,但灯底下不能干活看书,这叫“灯下黑”;至于后来出现的“马灯”,则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到了晚上,妇女做鞋、补衣裳,孩子写看书、作业,都围着油灯。袅袅黑烟无声无息地飘散,到第二天早上再看,个个脸上挂着一层黑油渍,鼻孔里都是黑的。有人说,不是有蜡烛吗?蜡烛,那时也算得上是“高档消费”,叫“洋蜡”,除了逢年过节敬神佛祖宗,平常日子不会轻易买蜡烛照明。

  夏天没有火盆,点烟怎么办?

  夏天,家家户户都要点起“火绳”。到郊外割回艾蒿,晒到半干时搓成手指粗细的绳子盘成一盘,用的时候,把火绳挂在房梁上,抻出一头点着。艾蒿的好处,一是不“要火”,只要点着了,就不会自己熄灭。二是可以当蚊香。随着一缕青烟袅袅飘散,屋子里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真可谓经济实惠,卫生环保。绝度纯绿色,无污染。

  

  绝对绿色节能的“拍笸箩”

  

   居家过日子,免不了浆浆洗洗,缝缝补补。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妇女几乎天天要补衣服,缝袜子。因为随时都要用,做活的家伙就放在身边,剪子、各色棉线、缝衣针、锥子、袜底托。有的人家还有花撑子。这些物件都要放在一个笸箩里,叫针线笸箩。针线笸箩大小不拘,以轻便为主。式样则是五花八门,有用柳条编的,有用木头钉的。但最具特色的,是自己“拍”出来的笸箩。

   拍笸箩首先要准备好废纸,把旧书本,旧报纸泡在水里,慢慢变成纸浆。找一只大小适中的盆,把泡好的纸浆均匀的敷在盆的外壁上边敷边拍实。在纸浆厚度合适时将其晒干,取出里面做模的盆,一个纸盆就成型了。接下来就是美化,把边缘弄整齐,在表面糊上一层白纸。最后,用彩色纸剪出蝴蝶、鸳鸯、荷花、牡丹、盘肠等图案贴在盆上。一只轻便耐用又不失美观的纸盆就“拍”好了。同样,家家必备的烟笸箩也可以如法炮制。

 

没有风镜不出门

 

  说起太阳镜、蛤蟆镜以及各种各样的眼镜,现在的年轻人不会陌生,但很少有人见过一种叫“风镜”的东西。虽然例如“摩托镜”之类也有防风沙、保护眼睛的作用,但与老式风镜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风镜,从眼镜家族中被淘汰已经近半个世纪,过去,却是老通辽家家必备的物件。

  现在,经常会听到“沙尘暴”一类词,一听到沙尘暴来临,畏之如虎。在上了一点年纪的老通辽看来,现在的沙尘暴比起四五十年前的大风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那是的大风一刮起来,什么“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飞沙走石”,任你怎么形容不不过分。北门小学门前有两颗大柳树,需五六个人才能环抱,其中东侧那棵大树就是在一场大风中被拦腰刮断;学校院内的老爷庙大殿前有两通石碑,通体青石刻成,高近三米,完好无损,一场大风竟然把西侧那通石碑也生生刮倒。

  老通辽的风不仅大,而且多,春天一到,隔三差五就刮上一场。刮大风,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块心病,以致养成了在有月亮的夜晚出门时,首先抬头看天的习惯。如果月亮的周边有一个大大的黄圈——通辽人管它叫风圈,第二天肯定要刮大风,要事先做好准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就是这个道理。

  风镜样子很奇特,四块玻璃,正面两块,侧面两块,其余部分用用很薄的布联缀起来,边缘镶上条绒,用一根松紧带勒在脑袋后面。远远看去,好像带着潜水镜。如果知道当天有风,上班、上学时就把风镜带上。风镜体积相对较大,口袋里不好放,就只能戴在头上。到时候,满大街大人小孩人人头顶上带一个风镜,女人则蒙着一块“头纱”,样子奇特怪异,是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

  因为风多,长此以往大家就有了经验,通过起风时间判断刮风的时间长短。倘若是傍晚时分起风,不用说,风一刮准是三天,俗话叫“风三风三,一刮三天儿”,十分灵验,屡试不爽。

  风,通常与火连在一起,所谓“风借火势,火助风威”。早些年,通辽城里做饭取暖都烧柴禾,家家都有一个柴禾垛,为了防止“走火”,一有大风警报,各居民闾——后来叫居民组组长就要到房顶上敲锣,警告人们大风期间不得烧火做饭,提提前预备好干粮。大风多在春季发生,因此,老通辽差不多每年都要过几次“寒食节”。

 

不登大雅之堂的尿盆子

  

  最后,再说一样不登大雅之堂,却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物件,——尿盆。

   相比之下,南方人显得讲究一些,在没有“抽水马桶”的情况下,家家都有木头马桶。女孩子出嫁,娘家也要陪送一只红漆马桶,被人抱着,堂而皇之地走在送亲的队伍里。每天早晨,蔼蔼晨雾笼罩之下,小河边上都会听到一阵阵咣当咣当的刷马桶的声音。

   老通辽家家户户的尿盆都是“泥盆”,就是小土窑烧制的瓦盆。瓦盆有大有小,卖瓦盆时大的套小的,有七八种之多,当时形容有的人说话有条理,动辄长篇大论,头头是道,就说他:“卖瓦盆的出身——一套一套的”,说的就是这种瓦盆。往上数几十年,人们没见过搪瓷盆,饭盆,脸盆,除了少数人家用铜的、铁的,大都是瓦盆。只是搪瓷盆普及以后,其它盆都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尿盆依然坚持使用瓦盆多年。

   北方冬天寒冷的夜晚,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时候,谁愿意为了撒一泡尿跑到冰天雪地的外面呢。所以家家都预备一只尿盆,睡觉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尿盆拿进来,放在地当中,谁想撒尿,摸着黑爬起来,闭目合眼地冲着尿盆一阵扫射。每天早上,妇女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倒尿盆子。尿盆里的尿也有倒不出去的时候。在天气最冷的时候,放在屋地下的尿盆冻得“绝底”,就只能把尿盆放在朝阳的墙根下,一点一点任其融化。瓦盆不结实,轻轻磕碰就碎。再说,反正再用它要到晚上,有的是时间等待。

   勤快的家庭妇女每天早上要刷尿盆。做晚饭以后,把刷锅水加上一把火烧开,倒进尿盆里泡上一阵。用得久了,还会放进一点碱,让它起一点化学反应——免得它晚上在地当间儿散发骚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