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五 曾影响了通辽城格局的小人物

(2015-12-13 04:15: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内蒙资料

曾影响了通辽城格局的小人物

—刘振亭

[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五 <wbr>曾影响了通辽城格局的小人物

本文连载于2012年2月22日《科尔沁都市报·科尔沁往事》


    在巴林爱新荒务总办一般人马中,有一个叫刘振亭的,他职务不高,却因为手中握有实权,加上他头脑机灵,精于算计,在此后的几年里,可谓出尽了风头。在巴林爱新荒务总办,刘振亭最早购买土地,最早开公司经商。后来,他又在老通辽城东一公里处所购得的一块地皮上(现教育印刷厂一带)擅自拉街基,盖房子,俨然城外之城,被称为“小街基”。他在这里开烧锅,做生意,致使后来通辽城北侧向东延伸,突破了建城之初“五方之地”的限制,从而,也改变了通辽城的格局。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仍可见到。

通辽建镇之初,因这里还是一片大草滩,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因此,荒务总办设在百里之外的辽源州(现吉林省郑家屯)。郑家屯开埠较早,1875年(清光绪元年),设置梨树、康平两县,郑家屯隶属于康平县。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郑家屯设立分防主簿。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设辽源州,衙署驻郑家屯,隶属于昌图府。巴林爱新荒当时属辽源州治下。此时的郑家屯已是商贾林立的商品集散地。正因为这里经历过周边多次放荒,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对如何利用放荒之机赚钱谙熟于心,轻车熟路。

那么,刘振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起来,他只是荒务总办的一个收支员。所谓收支员,其权力范围绝不仅仅是“一收一支”,而是荒务总办的财务总管一类,手中掌管着随时收纳的大笔现银。正是这个职务,给了刘振亭迅速发家致富的契机。巴林爱新荒正式“出示招领”,就有了大把的银钱进账,精明的刘振亭利用这些公款,转手盈利,捞取第一桶金。

在郑家屯街,当时有两家较大的当铺,一家叫世合当,另一家叫裕胜当。巴林爱新荒务总办在辽源州挂牌办公,嗅觉敏锐的当铺老板意识到发财的机会到了。两家老板是怎样与刘振亭勾结在一起的,已无从查考,但从此后形成的利益链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共同分赃的非正常关系。刘振亭利用手中权力,将放荒的土地作为抵押物,以一元八角小洋抵一两白银,分别由两家当铺卖出,刘振亭从中坐收渔利。

他一面占着便宜,一面在社会上公开扬言说:巴林爱新荒有人卖没人买。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贪婪行为。由于刘振亭暗中破坏,频频作祟,使得巴林爱新荒务局的丈放工作受到了极大地影响,迟迟不能完成。

 

 

在通辽镇正式“出示招领”后不久,刘振亭率先成立了一家公司,叫普裕公司。刘振亭以公司的名义以低价大量套购荒地,然后高价出售。

事情还不止如此,刘振亭还有更大的动作,不仅引起“官镇”与“私街”之间的一场诉讼,还由此改变了通辽镇的格局。

刘振亭的招数频频得逞,手里又握有大笔银钱,于是在通辽镇东一里处卖得一方土地。这块土地位于镇基以外,用途只能是作为耕地。而刘振亭不愧头脑灵便,具有强烈经商意识。他知道,在络绎不绝的来此经商的人里,未必都是腰缠万贯的富商,那些小本经营的商贩必定要租房做生意。他抢先一步,在自己购买的那块土地上拉街基,盖房子,趁着通辽镇立足未稳抢占先机。他拉起横向街道两条,再用两条纵向小路连接,整个街道城横“亚“字形,一座被人称为“小街基”的城外之城“初具规模。果不出刘振亭所料,很快,一批外来商户落脚在“私街”,一时间,风头竟然盖过了通辽镇。

刘振亭的做法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官镇”投资者得利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眼看着大笔生意流失,“官镇”的绅商们联手反击,一纸诉状将刘振亭告下。

刘振亭私立街基,按理说要想打赢官司胜算极小,无论在任何朝代,私离街基都属违法行为。我们不知道当初他怎样调动社会关系,如何打通关节,最后的结局却是双方打了一个平手,甚至是刘振亭略占上风。“小街基即以建成,拆掉可惜”,除了“不许继续建筑”对刘振亭有所约束,暂缓了他扩建的脚步外,这一场官司下来,竟然是把小街基由非法“违章建筑”变成合法化。

由于西辽河喜怒无常,河水经常冲出河道造成危害,甚至冲进小街基和通辽城,冲毁房屋,造成极大的损失。加上当时时局混乱,土匪蜂起,因此1913年的秋冬到1914年春,通辽市首次修筑城壕,这次修筑城壕由荒务局和蒙荒局牵头,联合城商绅百姓出钱出力。此城壕四至为:西城壕就是现在的团结路,东城壕是现在的建国路,南城壕是现在的科尔沁大街北侧,北城壕在现在霍林河大街南侧30米处。城壕四至相当于建镇之初的城区范围。

小街基与通辽镇相距仅有一里多,可谓鸡犬相闻,免不了相互往来。当时,通辽店铺最多的当属中大街(中心大街)和南大街(明仁大街)。从小街基往城里走没有相对应的道路,无论是从小街基南端到中大街,还是从小街基南路到南大街,都有一个角度,久而久之,小街基与“官镇”之间一里宽的空地上,就形成两条斜向道路。

自建镇以来,通辽镇和小街基多次经受洪水考验。通辽镇因为城壕坚固,损失较小。而小街基因财力有限,洪水多次冲毁城壕,造成房屋倒塌的惨状。1924年,通辽再一次修筑城壕,此时,通辽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1922年1月,四洮铁路通辽支线修至通辽,在城南建火车站;位于南顺城大街北侧、由军阀吴俊生投资六十五万元(银元)修建的电灯厂也渐成投产。原城壕东门外已经有了很多房屋,尤其是小街基与通辽镇之间空地上,沿自然形成的小路两侧迁来许多居民,所以,这次修筑城壕把把小街基一并扩入城内。这次扩建城壕,西、南及西南侧没有变化,东侧城壕扩至现在的东顺路,西南侧从民主路东,即现在的一中院内向南拐,至现在的南顺城大街。另外,和平路也延伸至城南火车站。

这一格局的形成,除了军阀吴俊生等人投资建厂、修铁路以外,刘振亭修建的小街基,也使通辽城向东扩展。这一格局一直到日本投降,乃至解放初期,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刘振亭留下的另一个印记现在还清晰可见。通辽城内的街道因为最初是按照规划修建,横平竖直,呈棋盘状,十分规整。但自建国路以东的道路则明显向东北倾斜,而又以中心大街和永清大街为最,这无疑都是刘振亭当初私建小街基留下的后遗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