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把军机大臣称为“军机处行走”,后来称军机章京为“军机处行走”,而改称军机大臣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对于刚进入军机处的大臣还要加上“学习”二字,称为“军机处大臣上学习行走”。
在和珅专权时期,凡是要向和珅请示、汇报的官员都在军机处台阶下聚集。日子久了甚至直接进入军机处屋子内,借故探听消息,使得机密大事容易泄露,在外面传播。嘉庆皇帝命令满汉御史各一人,每天轮流站在军机处台阶上纠察。
和珅被处死以后,严肃军机处纪律,规定当天接到皇帝的谕旨只能在军机处办理,不能拿到别处;各部院的文件不能在军机处办理;各部院官员不准到军机处请示、汇报;闲人不能窥视军机章京办事处;王以下贵族和大臣不准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话;有需要传达给王公大臣的谕旨,要在乾清门台阶下传达,而不能在军机处传达。
雍正、乾隆年间,军机大臣都不与地方要员私下交往。张廷玉宅子门前很少有送礼的人,偶有馈赠价值超过一百两银子,一定推却掉。讷亲宅子门前从来没有营私的人。傅恒虽然性情温和,但是地方官员也难登其家门。这就是当时的风气。
乾隆初年,只有首席军机一个人去见皇帝领旨,回到军机处再传达给其他大臣,然后分配其他大臣起草廷寄。因为起草者不一定亲耳聆听旨意,所以往往改来改去,非常麻烦。自从傅恒当了首席军机,向皇帝提出一个人领旨恐怕有遗忘,请求军机大臣一同进见,得到乾隆允许,遂成定例。但是皇帝有重要事情时,还会单独召见某位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办事处原来在军机处西面,只有一间半大。后来搬到军机处对面,有五间房子。起草谕旨,按照惯例要在定稿的次日呈送给皇帝。自从在西北用兵,就改为随时起草随时呈送。如果赶上皇帝在外巡幸,跟随的章京马上停止前进,起草谕旨,并且赶在皇帝打尖时呈上,谓之“赶乌墩”。可见文笔之快。乌墩,是满语,指皇帝打尖的小行营。
在木兰秋狝时,由于帐中没有桌子,军机章京或趴在地上起草,或垫着奏事匣子起草,悬腕而书,而且经常被风吹得满身烛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