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4年8月7日,立秋。
第一候,凉风至:天气渐凉。
第二候,白露降:阴阴气渐重,露水凝结而白。
第三候,寒蝉鸣:小而青紫色的知了鸣叫。
农历七月别称:凉月、首秋、上秋、初秋。
老北京讲究立秋“贴秋膘儿”,以“炮、烤、涮”(羊肉)为首选,非炖肘子也。
媒体报道今日是三伏第一天,应不确。
兹录《地理学词典》和《气象学词典》“三伏”有关内容并评述如下:
“初伏和中伏的第一日,分别为夏至后第三个和第四个庚日,末伏的第一日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初伏和末伏都是十日,中伏一般为二十日,少数年份为十日。”对于这种计算办法专家都无异议,只是一些民众误以为与数九相同,即夏至即数伏,立秋即三伏。
“庚日是从六十进位的干支计日法得出的。公历一年的天数不是十的整倍数,前一年公历某日是庚日,下一年公历同一日不会还是庚日。因此,每年从入伏到初伏是在公历7月12日到8月27日范围内变动,正好是中国盛夏最热之时。”对此大家也无意义,尤其对于民众,数伏就是最热的时候,有安排生活之便利。至于哪一天是庚日查万年历就可以了。
“各年三伏的起始日期关键在于庚日是在夏至和立秋后哪一天。1958年,夏至日即为庚日,初伏始日为公历7月22日。”经查,1958年夏至日是公历6月22日,干支为庚午,7月22日初伏,干支为庚子,中间隔了庚辰、庚寅两个庚日。可见,如果夏至当日为庚日,也不能视为“后第一个庚日”,而是忽略不计。同理,如果立秋当日是庚日,也不能视为“后一个庚日”,也是忽略不计才对。
今年媒体说公历8月7日是三伏起始,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今年8月7日的干支是庚戌,当天就是庚日,但应忽略不计才对,从8月17日庚申日才算三伏。好在这个问题对于民众并无大碍,只是知道还在暑热之时就可。但是对于科学历法还是需要较较真儿的。从百度看,两种说法已经形成混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