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邃雅斋购得一册《文博大家史树青》,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1月第一版。作者荣宏君是画家、史老弟子、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
史树青伯伯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收藏》杂志主编,有“鉴定国宝的国宝”美誉,已于2007年逝世,享年85岁。
之所以对这本书颇有兴趣,而且为什么我要称史老为“伯伯”,是因为家严与史老是北京师大附中的同班同学,而且至2005年家严病故,两人每年都会在同学聚会上见面,并互开玩笑。可见交情之深。我在学生时代(先后毕业于北师大附小,即现在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北京师大附中,也是史伯伯的校友)就老听家严讲:“史胖子(史伯伯的外号)上学时就夹着字画,一下课就奔琉璃厂。不在那个。”前半句令我感觉还有这样上学的学生吗?后半句的含义则是,家严(他是终生搞教育的,是我国数学教育家)认为学生要按照自己的特长去发展,不必要都去追求门门功课考高分,而北师大附中也为学生创造了好的条件。史伯伯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书对史伯伯为何走上文物鉴定之路,以及在附中上学时就有了很高造诣有详细介绍,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史伯伯是历史专业、文物鉴定职业,尽管二者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一致。本书对于史伯伯的学和业历程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以此为例使世人感知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成为大师,读死书是不行的,为了得高分学习更是不行的。据我所知,家严同班,除了史伯伯外,还有著名骨外科专家、曾为邓朴方治疗的吴之康,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李准、著名测绘专家张大有、著名戏剧评论家刘乃崇(这本书介绍的陈垣大弟子、史学家刘乃和的弟弟)、号称对北京旧城下水道全部勘查过的市政工程专家郝瑞鋆、北京市第一位化学特级教师尚兴久等等。而现在,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种种教育的偏颇,要想不拘一格出人才,恐怕真的很难。
我读这本书,最获益的是两大方面。一是作者以史伯伯为例,详细介绍了辅仁大学,尤其是陈垣校长、启功大师,以及余嘉锡、刘盼遂、于省吾、顾随等学者办学、治学、传道、授业等情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宣示。二是作者以史伯伯为例,详细介绍了文物鉴定的科学方法。这在收藏已经极不正常地狂热、赝品充斥各地的今天,意义更是不同一般。尽管也有张家湾曹氏墓碑、金缕玉衣等失误,但正如这本书所介绍的,史伯伯是学者型鉴定专家第一人。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作者文笔清新流畅、颇有趣味,并有许多历史掌故,如史伯伯与张伯驹、王世襄的逸闻,轰动一时的《兰亭序》和《曹雪芹小照》的真伪辨析等等,对于大众读者也是很有兴味的。在此推荐大家阅读《文博大家史树青》。
附:这本书也有瑕疵,除几个错别字外,主要错误有二,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北京师大附中的校长例由北师大校长兼任,附中的实际负责人称“主任”(下面再有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书中介绍的张鸿来、少元先生是主任而不能称为“校长”,还有林砺儒、孙照等都是着名的附中主任。百度上把这一点搞错了。二是日伪时期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的负责人称“督办”而不能称“署长”,许多文章也都搞错了。特此补正。
加载中,请稍候......